家附近是个大商场,里面汇集了大量商铺、餐饮、影院歌厅、少儿培训机构等等,每日热闹非凡。尤其到了双休日,更是拖儿带女、人流如潮,由此带来一个很明显的烦恼就是:电梯不够用啦。
于是,等电梯时、乘电梯时,各种话语,诸般心态。其中,最火烧火燎、没心没肺的,似乎便是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上个周六,便目睹了几幕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门打开,进来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接着是个40多岁的男子,最后是少年的妈妈,可惜妈妈一进来电梯就鸣叫示意超载。按照惯例,最后一个人就应该退出去等下一班,可妈妈不肯:“不行不行,我儿子一个人上去,万一丢了怎么办?”少年倒是拉着妈妈想一起出去,可妈妈仍然不肯:“不行不行,这电梯这么慢,再等一班你上面的课要迟到了。”僵持了十几秒,直到先进来的男子让出了电梯。
场景二:奶奶抱着三四岁的孙子,孩子不懂事地挥舞着手里卷起的画纸。电梯很挤,难免挥到旁边人的脸上,难免招来抱怨,奶奶却丝毫没有顾及,仍然悠闲地逗弄着孙儿,一边对旁边人说:“不要紧的,小孩弄弄又不痛的。”有人大声说:“痛的!”奶奶笑着说:“快到了快到了,屏一屏啊。”
护犊之情,人之常理。但我注意到,第一个场景中,少年的脸红得有些尴尬。显然他心里已有的规则意识和处事方法,令他并不认同母亲的执意不让,虽然这种执意带着保护他的名义。
出于极小的事因,为孩子打抱不平,父母间挥拳相向造成伤害的案例已见报道。从这个角度说,虽然电梯内种种,至多让人长叹一声,并没有引发明显的后果,但这种心态若是发展或蔓延,就不仅仅是打乱公共秩序的问题,未免令人担忧。
周六晚些时候又看到今年中考的作文题:“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举动表现,难道不也是埋下了一颗颗种子?等到若干年后,孩子长大成人,形成怎样的素质,养成怎样的品质,这颗种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