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部署推进全国政务公开工作。文件要求主动做好政策解读,明确重大政策3个工作日内发布解读材料,对于出台的重要政策,要主动做好解读工作,让群众听得懂、能理解、可监督。
政策往往预示着执政路径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不仅涉及公共利益,而且事关民众生活。于是每逢新政出台,各种民间解读版本总是格外火热。这一方面反映出民众参与公共管理的兴趣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如果缺少对政策的权威解读,民间解读版本难免会偏离方向。更有甚者,刻意曲解政策,以此来搅乱舆论、谋求利益。
可资例证的是,随着5月1日“营改增”日益临近,多地二手房交易市场异常火爆,“再不买房就晚了”、“五一后二手房交易税将大涨”之声不绝于耳。实际上,此类“解读”大多是房地产中介企业所为,其最大破绽是,抓住税率变化大做文章,而无视计税基数缩小的基本事实。尽管业内专家早就对“营改增”进行过深入分析,但因为缺少政府层面的权威解读,不少对价格波动格外敏感的市民近乎本能地对此表示怀疑。随着各地纷纷进行权威解读,这一轮舆论热潮终于慢慢退去。尽管如此,仍给人留下反思空间——如果权威解读能够更加及时全面,政策何至于遭受如此大面积误读?
一个公开透明的政府,首先就应该告诉民众,自己正在或准备做什么——这是第一时间进行政策解读的核心价值所在,理应以民众听得懂的语言来描述,以民众理解得了的逻辑来论证。实际上,这也正是此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解读误区——虽然名为“解读”,但事实上搞的是“权威发布”、例行公事。
明确政策解读要让群众听得懂、能理解,本身就是提请广泛的群众监督——不仅解读者的话会被民众记在心上,政策本身也会在解读中令人加深了印象,如果政策在实施中偏离方向,自然会遭受舆论的质疑。毋庸讳言,某些基层政府部门之所以很少解读政策,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就对政策拿不准、吃不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规避风险、逃避责任。明确解读和责任担当,可以倒逼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从提出“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推进政务公开”,到明确要求“重大政策3个工作日内发布解读材料”,政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具体,由此使下一步问责成为可能,这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需要,其本身也是打造“透明政府”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