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马路上的“僵尸车”已经不稀奇了,现在又有了“僵尸楼”。“僵尸楼”并不是烂尾楼,它原本是可以使用的房子,是因为多年闲置、无人管理造成的。昨天,本报刊登了一则图片新闻,说的是徐汇区对斜土路大木桥路的一栋“僵尸楼”实施了拆除。
上个月,电视新闻也对这栋“僵尸楼”进行了报道,这栋20米高的楼已闲置六七年,成为拾荒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里面不仅脏乱不堪,异味熏人,而且墙皮也不时掉下。街道表示,这栋楼今年10月准备拆迁。如果不是电视台曝光,“僵尸楼”的拆除大概不会如此雷厉风行。
多年的“僵尸楼”,一朝拆除,附近居民拍手称快。不过,高兴之余人们也有不少疑问:从图片上可以看到,这栋楼就在斜土路沿街,占据了一大块黄金地段,那么,这栋楼主人是谁?它是怎么变成“僵尸”的?这栋楼有四层高,造起来也要花不少钱,之前也使用过的,这些年闲置着,岂不是浪费?如果这栋楼产权为国有,那么这几年的闲置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还有,这栋楼如此脏乱差,居民反映多年,为何一定要等到媒体舆论监督才有所动作?
拆除“僵尸楼”是件好事,但同时也暴露出有关部门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不作为。首先,关于这栋楼的利用还是拆除,应当依法依规办理,不需要讨论六七年之久。其次是不公开透明,如果对建筑物的去留暂时没有定论,也应该把期限告知附近居民,并维护好它的环境和安全。
“僵尸楼”这样的庞然大物,处置起来当然不简单。可它并非隐藏在某个角落里,有的机关干部还天天路过,但就是这种“事不干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使它堂而皇之地闲置了这么久。在一些干部的脑子里,做工作最大的法宝就是“等”,等上面发声音了,我再做,这样才万无一失,又何必自找麻烦?
时下,上海正在进行环境整治“补短板”,如果没有主动作为的精神,缺乏依法行政的理念,这块“短板”可能难以彻底补上。
“僵尸楼”好拆,而个别干部脑袋中的僵化思想和作风,恐怕破除起来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