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也说民告官
秦淮川
  秦淮川

  “屈死不告状,亏死不喊冤”,不知从何时起,这成了国人的一大生存哲学。还有一句俗语是,“好人不见官”。“惜讼”、“厌讼”、“耻讼”思维,往往被大多数公众所接受。

  但在法治环境下,如今民告官越来越常见。比如,前不久,北京四中院发布了该院2015年度行政案件司法审查年度报告。根据统计,四中院去年共受理以区政府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1397件,是2014年的7倍。这种现象在其他法院也普遍存在。民告官之所以越来越多,与公民法治意识觉醒有关,也与去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行政诉讼法》有关。

  众所周知,行政诉讼是我国三大诉讼制度之一,通俗地说,行政诉讼制度就是“民告官”的制度。长期以来,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备受诟病,而新行诉法正是通过化解三难,使民告官更容易推行。

  日前有一则民告官的新闻引起轰动。4月1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进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参与诉讼。据介绍,这是全国首例副省长出庭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毕竟,民告官,不见官,几成常态。比如,某地统计显示,在将近10年间的行政诉讼案件中,无一行政首长愿意出庭应诉。更有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案例是,江苏无锡市一区法院曾受理一起民告官案件,在发出的开庭传票上写了区长的名字,竟被区政府指责为“无礼”。而后,区政府败诉,不久,法院院长即被调离。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乃职责所在——新行诉法明确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其实公众最关心的,恐怕不是官员出不出庭,而是法院是否公正依法审判,会不会偏向政府机关。

  去年1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报告2010年以来行政审判工作情况时提到一组数据:2010年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共判决行政机关败诉5.9万件,败诉率为9.1%。这意味着,“民告官”案件中,老百姓的败诉率超过九成。周强在相关报告中就提到,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仍然公开插手行政案件,少数地区规定如判决行政机关败诉即对相关法院考核扣分。这说明民告官见到官固然重要,法院依法审判更重要。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民告官本就是正常现象,政府败诉也是正常现象。如果动用不正常手段不让政府败诉,恰是法治之耻,对于干扰法院审判的官员必须依法处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电力专版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新民健康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教育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0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1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14版:校园风采/新民教育
   第B15版:新民教育/校园风采
   第B16版:校园风采/新民教育
   第B17版:新民健康/校园内外
   第B1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19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20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21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22版:广告
权威解读助推决策公开
关于“僵尸楼”的问号
尊严
大学中学化,此风何以长?
出门在外,注意安全
也说民告官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也说民告官 2016-04-20 2 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