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现场,中国孩子们想象力喷薄:自我设计的“小车”穿梭绿洲、沙漠、都市、乡间等各种奇妙场景中,而且会“哭”会“笑”,“生气”时“怒发冲冠”,车盖还会呼呼响。“这要求孩子的想象力,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还得富有人文关怀,且能融会贯通感染人,鼓舞人。”带领向明中学获得《可选择结构》赛项高中组冠军的李剑老师告诉记者,参加OM比赛,仅仅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是不够的,艺术、人文、应变能力、沟通技巧,甚至语言、动作、思想的表现力、感染力等都要同步提升。
有了创新思维还不行,得用具有创造力的双手变成真,然后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在OM中,每一道题目的完成必须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学与艺术同竞技。例如,今年六道“长期题”均声情并茂,包括“情感小车”、“神秘的科学”、“奥德赛天使”、“捉迷藏”等。其中,“情感小车”的要求是,制作一辆有人类情感的小车,在8分钟的比赛展示中,演绎小车的驱动、变形,并辅以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
“在小学组或初中组的比赛中,中外选手差距不大,中国孩子同样‘手舞足蹈’,活力十足,积极热情地展现自己。到了高中组,中国学生则显得相对拘谨,放不开,表现欲和感染力明显弱于美国高中生。”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