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的种子
邵宁
  邵宁

  这学期开学以来,上海市浦东、嘉定、闵行等区的农民工子女,一批一批走进了剧场,观看《快乐的汉斯》《爱绿色的给力兔》《鼓舞》等儿童剧。这对绝大多数的“外来娃”来说是头一遭。色彩斑斓的舞台、近在咫尺的演员、充满童趣的情节、开心欢乐的互动,让他们获得了一次难忘的戏剧体验。

  为“外来娃”免费送戏,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做了一件大好事。当然,这也离不开市教委、静安区教育局等部门的支持。据主办方介绍,在为期3个月的演出季里,将演出40场儿童剧,来自9个区县的4万“外来娃”可以免费观剧。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看场戏吗?打开电视天天可以看。其实不然。儿童剧是一种很特别的艺术样式,它与儿童的心灵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对其情操的陶冶、压力的宣泄、精神世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我在俄罗斯的时候就看到,在社会最动荡、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家长仍带着孩子去看儿童剧。这一点,我国许多城市里的家长也忽视了,以为电视、电脑、iPad就是最好的娱乐和玩伴。而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更不会想到带孩子走进剧院。

  最近,我在中国新闻网上读到一篇题为《乡村幼儿园的抽水马桶》的文章。作者小时候在乡村长大。他在文中写道:“1990年,是(乡村幼儿园)安装自制抽水马桶的那一年。这一年之后入园的孩子中,开始出现日后的工程师,之前的年份里,一个也没有。园长奶奶一直深信,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抽水马桶,狠狠地影响了我们村的学龄儿童教育。”

  正如抽水马桶在农村孩子心里播下了工业文明的种子,专业剧团演出的儿童剧,则会在孩子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这种影响不是一时一刻的,却也可能是“狠狠”的,在某一天突然绽放出灿烂的花朵来。我相信,在小学里看过高水准儿童剧的这些农民工子女中,未来一定会出现作家、记者、演员、编导等文化艺术工作者。这一人群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更快地推动我们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5版:职场方圆
   第B16版:家居装潢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9版:教育周刊/金爱心专版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5版:人才
   第B2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7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新闻发言人“逃学”是轻慢公众
艺术的种子
媒体视点
养老需要物质保障更需精神关怀
观荷何风?
学生情报员举报还是关心?
司法解释要推动执法文明与进步
新民晚报评论A04艺术的种子 2012-10-24 2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