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状元博物馆设在安徽休宁,如此重大题材的博物馆为何要放在一个小县城呢?古徽州一府六县,文化源远流长,除了今天的黄山和宏村、西递分别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外,还有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休宁县更是人文荟萃(今黄山市区过去均属休宁)。数年前学者发现,历史上的休宁共出过19位状元(含寄籍),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2005年中央有关部门同意成立这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县衙旧址上。馆前是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状元广场,实际就是市民广场了,矗立着状元牌坊等。博物馆墙外镶嵌着“五子登科”、“麒麟送子”、“蟾宫折桂”等以“千年科举”为主题的16幅石雕。馆内辟有五个展厅,分别展出:科举知识及19位状元的生平事迹,包括镇馆之宝“黄思永殿试试卷”等;明清鱼鳞图册(中国惟一保存下来的土地图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休宁齐云山石刻拓片、新安画作等;皇家秘档与状元文化;社会和个人捐赠文物等。庭院建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有“状元及第”门坊、藕花池、秋水亭、快雨廊、半亭等徽派建筑。
今人一听科举就摇头了。的确,科举制到了晚期纰漏百出。但请注意,科举制本来却是中国领先于世界一千多年的制度“创新”。它始于7世纪初隋唐,比先秦的王公贵族世袭制、汉朝的察举制(由地方推荐人才)与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求人才),无疑都是政治制度的伟大进步。历朝对考试作弊严加防范,一经查实多为死罪。
我看了休宁县的19位状元的事迹介绍,最早一位出于北宋(1217),最后一位则在清末(1880)。这归根结底反映出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休宁为甚。如明弘治年间,书院就有8座之多;清康熙年间,社学多达140所。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人人从小都接受教育。即使废除科举、建了学校,但到1929年全县还有私塾306所(3740名学生),几乎每个村庄仍有一所。
这些状元都刻苦坚韧。如清乾隆三十六年状元黄轩,年幼时读书每天叫人抽去梯子,直到晚上才下楼;清乾隆四十年状元吴锡龄,父母早亡,家境贫寒,仅靠长兄抚养,他常跑百十里借书回家抄录。他们悬梁刺股,学富五车,高中状元后也没有骄横跋扈,做官也均无劣迹,甚至还有不愿做官、隐居家乡的状元,这是今人绝对难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