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志愿服务”应运而生
近年来,申城在帮困、扶贫、助老等领域都产生了大量志愿服务,数数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志愿服务”,高校青年公益项目值得一提。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发挥心理学专业优势,深入普陀区9个街镇,开展“大重病患者心理慰藉和人文关怀”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创新义工服务模式,根据各学院特色,制成“服务菜单”发送至周边福利院,以便志愿服务有的放矢。
多数市民选择助人为乐
上周六,35位志愿者在滨海古园为无法联系到亲人的“陌生人”送行。去年至今,全市已有107名普通市民报名成为“送行志愿者”。
去年,市民卢文理在全市第一个报名申请做“送行志愿者”。2004年,卢文理从宝钢退休,此前她是企业基层管理者。她退休后的生活,几乎就是“专业志愿者”的生活,从世博志愿者开始,到“七彩之心”城市志愿者、中华艺术宫志愿者……除了卢文理,107位志愿者中90%以上的人都参与过各种志愿服务——因为心里温暖,因为感觉幸福,所以要做志愿服务。这种“幸福感”就是对市民志愿服务“向善向上”的一种诠释。
复旦大学和市慈善基金会2009年对申城公益的万人问卷调查,则用数据阐释了市民的“公益动因”。市民为何慈善?问卷调查显示,69.9%的市民选择助人为乐;34.3%选择同情、怜悯;28.4%选择回报社会;8.5%选择党和政府号召;5.5%选择组织要求。可见,市民参与慈善公益,提供志愿服务的“主动机”是“个人善念”,而应组织要求和政府号召的外在动机甚少,这是公民社会公益进步的一个重要信号。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