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学长谦虚地认为,上亿元的销售额,在制药企业中,连“小弟弟”都算不上,他的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现在,他只愿意低调地称自己为学长小易,更不想做广告,只想通过自己的故事,对学弟学妹有所启示。
大二做药品推广
小易是中药学院1997级的学生,才30岁出头,回忆过去,心态却很豁达。他在新疆长大,贫穷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大一时做家教,每个月1200元,还了助学贷款还算滋润;大二做药品推广,第一次接触社会,尝尽了市场冷暖;大三时竞聘学生会主席成功,有了一段宝贵的磨练;大四毕业找工作,为了成为“新上海人”,他选择了一家知名中药国企。
“每个阶段,最重要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小易坦言,“那时候谈不上什么理想,也没有创业的念头,就是想自力更生生活下去。”
坐公交学上海话
小易的胃溃疡毛病,是在大二做药品推广时落下的病根。那时,他经常一早骑上自行车从零陵路校区出发,一路拜访黄浦区的大大小小医院,年轻力盛顾不上准点吃饭。
谈起那段经历,小易颇有忆苦思甜的味道:因为是北方人,听不懂医务人员的上海话,同学中也没有上海人,他就急中生智,晚上没事儿的时候,花个一块钱坐上公交车,一路上听着车厢里的人说上海话,二三个月下来,意思也就听个八九不离十了。
毕业后进入大型国企工作,小易又恰好遇上中药生产线改造,作为一名技术员,他愣是在车间住了四个月,当时的“痛苦”,竟成了一笔宝贵财富,就是那时,他掌握了现代化药品生产方方面面的知识,为今后创办药企埋下“伏笔”,而且凭借优异表现调回总部,当上了团委书记。
放弃高薪办药厂
两年多过去,就在许多人认为他该稳定下来时,小易跳槽到了跨国药企做销售,也是他的唯一一次跳槽,2004年他的月薪已达2万多元。
然而,梦想在此刻开始萌芽,“在一家企业,每个人是一枚螺丝钉,我能知道自己3年5年后的状态,创业则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想做的。”2005年,小易从代理产品、药品配送开始,独自走上创业之路,由于引进产品失误,最困难时兜里只剩5元钱。正是在那时,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厂。
许多朋友都劝他,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做个小老板一样吃穿不愁,可小易却始终在为“药企梦”做着准备,“制药和卖药有着天壤之别,起步就是数千万元。”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在经历募集资金、报批文、做研发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后,2010年,小易和他的团队终于在奉贤建起了第一座制药厂,2011年在青浦拿下了第二家原料厂。
小易常常对团队成员说:“有了实业,才是真正的创业。”可走到实业这一步,甘苦自知,小易的梦想是成长为一家大中型制药企业,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金恒
【记者手记】
厚积薄发
小易的眼光很长远,却又能认清现状,每一步走来都很踏实。回顾大一开始的既往15年,小易逐步完善了原始积累和技能准备,最终才走上实业之路。小易说,这两者是创业者的必备条件,他也会语重心长地忠告学弟学妹们:“创业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志,生活是否幸福,一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