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姚芳藻,我是闻名已久,相见恨晚。我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也当过一阵记者。姚芳藻是一位资深记者,后来转到出版界。我们俩可算是同行。上世纪40年代,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生活﹑读书﹑新知三家进步书店屡遭封闭,我曾因此遭到特务软禁。姚芳藻任上海《联合晚报》记者时,因在警管区制﹑摊贩事件中独特的报道,深刻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迫害,成为特务的眼中钉。1947年,国民党发动内战,《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晚报》被封,五记者被捕,姚芳藻是其中之一。那时我和她虽未谋面,但经历和遭遇是相似的。
1957年,在反右斗争的风波中,姚芳藻在《文汇报》因“发起电影讨论,同情丁玲”被打成右派。我在《新民晚报》也因所谓的“向党进攻”受到批判和处分。那时候,她在北京,我在上海,虽然同病相怜,依然不曾谋面。直到风雨过后,我和她都从岗位上退了下来,才有了见面的机会,相同的命运和经历使我们一见如故。
2009年,上海作家协会策划为老作家出书。由原《收获》《上海文学》老编辑﹑女作家彭新琪发起,罗洪﹑欧阳翠﹑欧阳文彬﹑黄宗英﹑姚芳藻、黄屏、彭新琪7位出生于1930年前的女作家自由组合,编辑出版了《七人集》,由此我对姚芳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姚芳藻自幼爱好文学,早年就读于东华大学〔东吴之江合校〕,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研究班。1946年,她走上新闻岗位时,国家还处于漫漫长夜之中。严酷的现实使她痛恨暴政,渴望光明。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她刚出茅庐,就成为一名无私无畏的新闻战士。30年的记者生涯,使她练就了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文风,笔下的文字无不蕴含着独特的思想锋芒和饱满的激情。
姚芳藻离休以后,笔耕不辍,除了散见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外,还写了长篇传记文学《秦怡:深渊中的明星》和《柯灵传》,另有数十万字回忆录待出。
她的新著《踏上荆棘路》,精选了她历年来所写的40余篇作品。这些作品,有缅怀前辈故友的,有展现时代风云的,有记叙趣闻轶事的,有回忆坎坷历程的。让同时代人重温沧桑岁月,让后人了解过去。
我尤其欣赏她的人物特写。她写到的文化人,如王元化﹑彭柏山﹑满涛﹑柯灵﹑徐铸成等,我都认识,读了她的文章后,这些故友的面容再一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更深地触摸到他们的内心。至今想起这些故友颠沛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仍令人唏嘘不已。
《失踪在莫斯科》中的主人公朱穰丞,别说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他,连我这样的同时代人,也是看了姚芳藻的文章,才了解这件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国际冤案。如今主人公的名字已经载入英烈史册。姚芳藻把他的遭遇如实披露,将多方面给人们带来启迪。
姚芳藻的笔触,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其中有15岁的客座教授﹑鸟类专家﹑森林医生﹑电影导演﹑歌唱家﹑戏剧演员等等。如果没有广泛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是建构不出这条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的。
我和姚芳藻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又都患有眼疾。她这本《踏上荆棘路》对我是一种挑战。老人的财富是回忆。把过去的事如实道来,这也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