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公安局交警总队路政设施处综合科,就有这样的一朵“警花”,她和同事们一起,每年为全市200多条新改建道路、600余个公建项目的交通设计严格审核。今年三八节前夕,肖滨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审批图纸:现场反复踩点
肖滨的办公室里,办公桌上高高的几摞全是资料和图纸。她手头上正在审核的是条郊区新造小马路,有四五张图纸,密密麻麻的标识等都需经过仔细研究。“这是小马路,如果是高速公路或交通要道,至少要四五十页纸。”
“为道路设计把关不是纸上谈兵。”肖滨说。崇启通道、长江隧道通车前,有段时间,她几乎每周都要跑一次现场,从单位去现场来回至少3个小时路程。时值冬天,长江边寒风凛冽,肖滨一个个路段开车反复行驶,在桥面上隧道里一次次实地踏访。
图纸是脚踩出来的,这句话对这位“画马路”的女交警绝非虚言。有些道路转弯口,设计图纸符合标准,但肖滨“踩点”后却发现,弯道半径偏小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提出在小半径弯道增设警示减速路面。听到一些老百姓抱怨高速公路紧急停车带总被占用,肖滨又在设计图纸中设置了颠簸震荡线,防止车辆借道通行,获得大家一致认可。
设计线路:提前征求民意
肖滨对“画马路”上了瘾,但她坦言,一开始心里也有点“憋屈”。综合科负责全市新改建道路交通设计等审核工作,不像拥堵节点整治或交通设施完善那样,能立竿见影,看到工作成效。往往解决了多少技术难题或纠正了错误都是应该的,但发生一点疏忽,就会招来众多指责。
肖滨清楚地记得:2006年,她刚开始审批道路。一天,接到奉贤区浦卫公路建设单位打来的电话,当地的老百姓说交通设计不合理,堵住道路,不让施工。“我心里咯噔一下,出什么问题了?”肖滨赶到现场,一下子被20多人围住。原来,他们的住家和耕作的农地被浦卫公路隔断了,道路中心隔离带又没有开口,农用车无法通行。虽然这件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但当时老百姓的抱怨声却一直萦绕在肖滨耳边。
吸取教训的同时,肖滨也在思考,能不能变被动接受事后质疑,改为提早主动倾听百姓意见呢?为此,虹桥枢纽建设期间,肖滨和同事们一起,选取8条主要进出枢纽线路,制作成仿真系统,上网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仿真系统推出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一新举措体现出管理理念的进步,也将过去市民对各类交通标志、标线启用后的“事后质疑”变成了“事前参与”。
生活中,肖滨是一名援疆建设者的妻子,一位即将入学男孩的母亲。“儿子认字,是从认马路标志开始的,现在还会来考我呢!”说起儿子,“铿锵玫瑰”肖滨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温柔。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特约通讯员 孙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