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应邀去了一趟南极。印象最深的是,南极自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晴天的时候,蓝天白云,湛蓝的海水,覆盖白雪的山峦,悠然自得的企鹅、海豹、海豚、海鸟等,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
但是,船上的科学家和学者告诉我们,20世纪前半叶,南极曾经是大国激烈争夺的地方,有9个国家对南极洲提出了领土要求。人们在那里对鲸鱼、企鹅滥捕滥杀。这促使我思考,南极洲为什么能完好地保护下来?
首先,这得益于追求和平、倡导合作的制度保障。国际法呵护了一片净土,把视线拉回中国,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更是凸显,“用法治擦亮美丽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南极的好生态得益于从细节做起、向所有人落实。不能留下任何带去的物品,更不能扔垃圾。谁都不能从南极带走一草一木,甚至捡一块石头。凡此种种,让我们感受到难以撼动的生态意识,这是环保制度得以落地的坚实基础。法制不能独行,需要法治精神、文明风尚的推动。
我们既要从南极乃至国际上的生态保护实践中吸收经验,更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朝“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原载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