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委员这次在两会上发言,涉及近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些问题时,感到“揪心”。他指出,“一些基于牟利为目的的演出,忽视艺术质量,在西方观众面前往往铩羽而归,落得个以‘恶名’收场”。而这当中的不少项目往往还被纳入政府或行业的“政绩”,反而沾沾自喜起来。
早在一年前,另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就在报刊上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尴尬》为题谈起过这件事。她说,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会长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有个情况你能不能向中国官员反映一下,金色大厅不希望没有观众的演出。”堂堂的音乐大厅怎么会没有观众呢?原来近年来大量中国团体来大厅演出,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名气,缺乏艺术水准,甚至成员主要是学生,当然很难招徕当地的观众。但演出者唯独不缺资金,约万欧元一场的场租和额外的数千欧元的乐器搬运费和拍摄演出资料的版权费都不在乎,大方地一付了之,甚至从而引起了大厅整体演出费用的水涨船高。哪怕观众稀落,演出仍能照样“隆重举行”。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该是多么光彩的事情,没想到幕后还有这么些尴尬的曲折,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那么,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还是徐沛东说得好,他认为,这些“乱象”及其背后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各方利益博弈”。包括剧场经营者在内的国外演出商当然是一方。尽管他们因“尴尬”并不怎么赞成,但到手的高额利润怎么会一再拒绝呢?众多的演员,工作人员是一方。不知演出酬金是否丰厚,但在我看来,即使薪酬菲薄,能这么长途旅行一次,大开眼界不算,回国后脸上还可贴金,何乐不为?
重要的是出资方、组织方,这是当真要花钱出力的,但不管明知就里还是糊涂受骗,既被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所触动,又能获得“重视文化、为国增光”的政绩,而且钱又不是自掏腰包,不是来自国库(甚至有现成项目),就是来自赞助者,促成一下有什么损失呢?说不定还能从中分一杯羹。
还有一方不能不提,那就是活跃在整个过程中的“中介”。他们或者有“官方背景”,或者有“涉外关系”,联络沟通,忙得不亦乐乎,从中到底能获利多少,往往是一个未知数了。
“各方”都能获利,谁受损失呢?国家和百姓。公共财政的钱被挥霍了,国家的名望和文化形象被涂黑了,受到了玷污。莫非就没人管了吗?恐怕也不是。我国驻奥地利使馆在了解情况后就曾插手干预过,但毕竟难度太大,结果是“既没有理由阻拦,又不得不出席演出,观看学生们‘每人几分钟’的表演”,可悲啊。
关乎树立和宣扬国家形象,国家对此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的主管部门,不能再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