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昌西南角的中国茶市,每天的交易量都很活跃。商贩们说,今年的大佛龙井还是一样好卖。自各地春茶纷纷开采以来,一些著名产地的茶叶价格连连跳水,为何今年新昌大佛龙井还能一枝独秀?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驱车翻越160道弯,走进距离新昌县城 28公里大山深处的拨云尖茶场一探究竟。
茶香缘自青山碧水间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座海拔700多米的天姥山主峰,长年云雾缭绕,峰峦叠嶂,一行行茶丛碧绿如染,一层层茶山连接云天。
走进山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的摊青车间,一蓬蓬刚采摘下来的青叶正均匀摊放在竹席上自然晾干。茶场的工艺师告诉记者,这些高山青叶经过摊青后,有着与平地茶截然不同的特有清香。记者捧起一把,果然一股兰花清香扑鼻而来。
“这些茶从嫩芽采摘开始,以一芽二叶为标准,经摊青、杀青等加工工艺,运用‘抖’、‘搭’、‘捺’等十大龙井茶加工手法精工细制而成。”国家一级评茶师孙利育介绍说,高山茶尤其是拨云尖的大佛龙井和高山云雾茶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清香口感,完全源自于全程无污染的生产环境,加上山地日夜温差大、终年云雾缭绕、漫射光多、高山香灰土有机质含量高等因素,都使得这里产的茶具备色翠、香郁、味醇的特点。
守住“绿色生命线”
“今年我们的采摘期从3月10日开始,3月底就全部结束。因为4月过后气温上升,病虫害就会出现,那时候的茶就可能是‘农药茶’,来不及采的茶也绝对不再采了。”茶场老板徐建平告诉记者,整个茶场近千亩面积,二十天产茶的总量也就在3000斤左右。不少客商看到他们满山遍野未及采摘的茶树直喊可惜。不过在徐建平心中,要保证大佛龙井的品质,就必须守住无农药、无污染这条“绿色生命线”。
作为中国名茶之乡,这个只有40万人口的小县中有18万人从事着茶产业。茶叶卖得好不好,品牌叫得响不响,直接关系着茶农们的收入。新昌县政协副主席、名茶协会会长袁振华告诉记者,近年来茶农们“放心茶”的意识不断提高,使用化学农药大幅下降,茶叶的品质自然一年好过一年。在田头,灭虫灯、色板诱虫等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正全面推广;在茶市,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的检测中心,每天都在对进入交易市场的茶叶进行农药残留抽检,一旦超标全部就地销毁。从上游的茶园到下游的消费,新昌正全面建立起一套茶叶安全保障机制,层层设防“农药茶”。另外,新昌龙井多是老百姓喜爱的茶,历年来几乎没有价格泡沫,“国八条”政策对它没有影响。
茶叶的品质一年好过一年,市场也越来越大,当地十多万茶农因此走上了致富路。去年,新昌大佛龙井产量4340吨,产值达到6.78亿元,实现了均价提升和产销两旺的势头,大佛龙井更以品牌价值23亿元,跻身“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