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白墙黛瓦、水路通达,不经意间就看到了灵气萦绕的千年古刹觉海寺,抑或敲开了清代名画家沈铨故居的大门。在这里,你会恍惚是否经历了时光穿越,而这一切的形成,都与那些为了保护古镇而自发忙碌的志愿者有关。
57岁的“古镇通”
57岁的韦秀程是当地有名的“古镇通”,因为从30岁起,他就经常走街串巷,对寺庙井栏、名人故居、碑记石刻进行调查鉴定,就这样,他将新市古镇“装”进了自己的心中。
不少与新市历史有关的文物得以留存下来,都少不了韦秀程的努力。1986年,他在新市仙潭书院旧址的泥土中发现了一块大理石,上面刻有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撰写的《仙潭书院碑记》;1998年,在距新市27华里的桐乡河山镇发现了16块与新市有关的石刻,韦秀程闻讯后立刻赶到现场,确认了是明代朝廷颁赐给新市籍官员胡尔慥及其亲属的6道圣旨石碑。之后他每年都要去那里一趟,唯恐文物被毁掉,直到2008年,这批文物被引回德清。
在几处历史景点的修复中,新市镇政府特意请韦秀程来主持修复工程。最近几天,韦秀程每天都要去看看正在修复的沈铨故居。另外,始建于南宋的刘王庙中,部分灰塑《三国演义》脱落,多亏韦秀程保存的老照片,有了修复依据。
88岁的“活词典”
韦秀程只是热心古镇保护与修复的志愿者之一,在这批志愿者的热心参与下,新市镇先后完成了觉海寺、仙潭民间艺术馆、西河口一条街、文史馆、木雕馆等景点的建设。
走在新市古镇,明、清、民国古建筑群保存良好,古河道依然畅行,古石桥保持着原貌。一群保护者从挖掘人文内涵入手,使古镇保护更为立体和全面,今年88岁的施剑青就是其中一名践行者。
在2007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施剑青一口气提供了26项,成了一部抢手的“活词典”。根据记忆,他将新市的各种古老习俗用严谨的态度记录下来,并多次查阅历史资料做考证。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热心古镇保护的“古镇新文化”志愿者,新市古镇在不断获得新的阳光,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刘慧 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