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时看到过一句格言,十分激赏,记忆犹新。
这句格言是“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无知,白纸上可能沾染污秽,但更可以画最美的画;偏见,却好比已经污秽的白纸,先要漂白,才能作画。现在发现,轻信,甚至比偏见还可怕。
轻信者,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无定力,少主见。相比之下,偏见者,好歹还有所执着,有所见解,一旦转变,弃暗投明,往往也是正确意见的坚定支持者。轻信者不然,啸聚一处,乱作一团,一犬吠影,众犬吠声。前网络时代,轻信者止于口耳相传、街谈巷议,网络时代则无疑为其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这么说是有感而发。
连日来,一条帖子在微信圈不胫而走,赞声一片:上海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由于中外设计师不同,在防水、节能、装饰线等方面“天壤之别”,“不仅是上海人要看,中国人都应该好好看看,想想。”结论堂皇,证据却似是而非。似是,因为点名具体、细节逼真;而非,因为实际上根本不是那回事——细节无需一一驳斥,只要指出一点:一号线贷款、信号系统、车辆的确都来自外方,但设计建造却根本就是中方的。“外方设计”皮之不存,“天壤之别”毛将安附?
这则帖子其实来自多年前的一本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查阅原书,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2版43页上赫然用“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故事”开始论述。我当然也算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但却不知道作者信誓旦旦的细节。接下来作者用两页纸说明所谓两条线设计的差距,其中错讹恰和书名形成强烈反差。我没一一求证过,不想一棍子打杀,说窥一斑知全豹,这本250多页的书其他部分也一定是信口拈来,但就这则材料判一句信口雌黄大概并不为过。
然而,不少人轻易信了,赞了,或许这还将成为他们日常的谈资、认识的部分、思考的惯性。我们当然无法要求每个作者都严谨到不说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在每个人都是创作者、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我们至少可以要求自己在转和赞时,开动脑筋,想一下,以免积毁销骨、众口铄金。
当然,轻信远非十恶不赦。马克思答复女儿20个问题的自白中,对“您能原谅的缺点”的答案正是——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