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中甸,也就是香格里拉,我们没在县城里住,本来就是奔着雪山草地来的,当然要住在大山里草原上,才不枉叫做香格里拉。我们住的客栈在从古草原,距县城二十多公里,已是中甸盆地的边缘,大山的脚下了。
这里是高原地区,海拔三千多。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煮米饭没有不夹生的,面条也煮不透,午饭后胃病犯了,晚上受了风,又引发了高原反应。第二天一大早下楼来,想找客栈老板商量能不能煮点粥,正好碰上年轻的房东,他立即带我上楼到他家——客栈是藏房改建的,一楼二楼租给了客栈,三楼自己住——炉火上正烧着一壶水,藏族阿妈五十来岁,立即用一只小锅淘点米,撤下水壶,坐上小锅开始煮粥。任水怎么沸滚,也只有七十摄氏度左右,烧饭夹生,烧粥同样夹生。
这是楼梯旁的一间小屋,东边靠墙铺着褥子一类的东西,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坐在上面,是阿妈的孙子——他们不分孙子和外孙,内外无别——年轻房东的儿子;西边靠墙有一台电视机,当中一架火炉,炉边放着锅碗什物,还有一些饭菜。睡觉是不在这里的,在正房里,房门开着,里面两架床,床上堆着铺盖。显然不是典型的藏族家居样式。阿妈的丈夫,男主人是个非常出色的司机兼导游,带客人去了丽江,年轻房东是女婿。阿妈二女一子,藏家无分男女,以长为尊,长女结婚后在家继承家业,次女出去结婚,或到配偶家,或自立门户。儿子出家进了寺庙,正在尼泊尔学习。女主人阿妈基本不会汉语,女婿的汉语也很基础,但已经够用了。
客栈的房前辟出一条门廊,前面是大片牧场。房后的窗口对着大山,千年静无人烟。我们因病哪儿都不去了,就坐在门廊上望野眼。只要不是做饭吃饭的时间,阿妈也会带着孙子坐在门前。到星期五下午,家里出现了两个小姑娘,一个十来岁,另一个七八岁,是阿妈的孙女,在县城上学,平时住校,周末回家来。高原上农牧民住得分散,小孩上学要到城里,只能住校。我问这么小,自己照顾自己行吗,小孩点头,爸妈和奶奶也很平静,说:行的。我拿糖果给孩子,孩子很自然地接过去,剥开来,放进嘴里,并没有我们这儿常见的高兴羞怯推辞等等复杂表情,只有甜蜜的品尝,大人们也并不特别注意。
“香格里拉”这个名字出自一本外国小说,叫做《消失的地平线》,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詹姆斯·希尔顿写的。书中描写了中国西藏的东面有一个地方叫香格里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牛羊成群人民安详云云,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书一出来就风靡了,引得大批老外跑到中国川滇西部来寻找香格里拉。2001年,云南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大大拉动了旅游产业。藏语里“香格里拉”是仙境、净土、极乐园的意思,其实那并不是某一个地方,那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就是这样的藏族人家,简单,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