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市民和读者遇到了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事,或是对城市运行管理的问题提出建议,都会不约而同地求助于本报“夏令热线”。在6万个来电中,记者发现很多热心市民和读者除了反映夏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外,更多的已经从20年前单纯的“投诉”,发展到如今积极“提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家住四平路的本报读者郑康健来电直截了当说,政府部门平时就应该主动去了解民生问题,而不是“夏令热线”期间被动等老百姓反映问题。倘若不是局长来接听电话,有些问题往往得不到重视,主动还是被动,这就是群众观念的问题。
市民吴翼民也来电表示,在夏季高温时节,一些平日里困扰百姓民生的问题越发突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夏令热线”特别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然而每年的“夏令热线”毕竟短暂,许多问题拨打“夏令热线”后问题很快解决了,但是过段时间又会复发。“希望能建立长效机制,保持夏令时节的办事效率,将监管的职能落实到位。”
在大量的来电建议中,有不少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例如,很多市民对城市公交线网完善、高架道路防噪声屏设置等提出了“金点子”,市民王先生针对北京市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建议在所有下立交桥处增设标尺,以便驾驶员掌握积水深度。这些不仅体现了市民群众强烈的参与意识,而且展现出了较为专业的参与水平。
在今年的“夏令热线”中,“违法建筑”“乱设摊”“噪声扰民”“出租车拒载”和“公共区域秩序维护”,依然是市民和读者关注的焦点。这些“老大难”顽症,市民和读者深恶痛绝,但相关职能部门往往“未说明处理问题的办法”和“过分强调客观因素和解决问题的困难”。来电市民季一帆建议,应责成相关部门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对策,并固化在全年的常态工作中。能否根治顽症既是对政府执政力的检验,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考验。季先生的建议,也集中反映了市民群众期望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作风,扎扎实实治理城市管理顽症的迫切呼声。
除了传统的来电反映外,今年本报“夏令热线”还开通了微信、微博等新的反映渠道,同样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积极关注。微信名为“新生代”的网友表示,我们年轻的一代更主要关心的是食品卫生安全、网速快慢和电信服务以及外出旅游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夏令热线”不仅仅是城市管理几个职能部门各归各的事,应该成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相关部门跨前一步,主动担责。
“夏令热线”特聘的市民监督员表示,参与单位的一把手,每年走进接听室成为一种功课,希望他们利用“夏令热线”这样好的公众参与渠道,多听听群众的声音,使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民生、符合民情、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