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
非危重病人“占用”急救车
急救医师待遇低发展有限
本市急救站点数量达116个,配有救护车616辆,平均每4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高于5万人一辆的国家标准。然而,近10年来,本市急救业务量每年增幅超过10%,2012年急救服务出车近59.5万车次,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80万车次。
农工党市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调研发现,目前院前急救服务对象中约15%属于以护送转运为主的康复病人,另有约1/4的病患并非危重的救治对象,如发烧、扭伤等。这两部分病人“挤占”了危重病人的急救用车。
急救医师严重不足也是制约急救服务能力提升的一大瓶颈。急救医师的收入待遇普遍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更是有很大的局限,愿意从事急救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原有的急救医师队伍也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
建议
分层救护节约车辆资源
多措施培养急救员队伍
农工党市委提出应多措并举,建立分层救护体系。根据人口密度完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点的全覆盖。在急救中心设立危急急救、康复转运、基础急救三个网络,由120根据现场急救员的报告按照情况分层提供救护。针对急救医师紧缺,农工党市委也开出“药方”。一是对急救员分等级进行培养。二是提高院前急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急救医生的待遇。部分规范化培养的住院医生应增加其院前急救的轮转。
本报记者 潘高峰 通讯员 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