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墙画下端着大碗吃饭的老人,穿着军装戴着墨镜的云南小镇青年,走过南京东路第一块广告牌下神情木然的农民,坐在故宫午门广场上双手抱在胸前的溥杰,站在摄影师镜头对面浓妆艳抹的范冰冰,还有在外滩的夜色里昂起胸膛的郭敬明……对很多中国人来说,1978年发生的变革仍像是在昨天。但刘香成摄影作品中这些或显赫或平凡的人,告诉世界我们走了多远。
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的刘香成摄影个展,被命名为“中国梦,三十年”。流连于照片间,或者坐在他对面,我一直试图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他?一个美国摄影记者,拍出了我们共同经历的30年,质朴寻常而又敏锐准确。
或许,“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殊荣只不过证明他有出色的图片意识。从阿富汗撤兵到苏联解体,作为美联社首席摄影记者,他谙熟怎样用图片本身的语言,去叙述一件事情,以竞争《纽约时报》头版的位置。
或许,早年在福州的七年光阴,以及华侨身份所遭遇过的局促,帮助他了解中国;而性格形成时期求学美国和遍游西欧的经历,使得人文主义精神烙刻在他的镜头里。拥有局内人的体验,又有局外人的敏感,足以让他捕捉到那些细微而深刻的变化。
刘香成跟我聊起,他年轻时花了很长时间去阅读《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李约瑟以超脱的方式描述中国的过去和文化成就,“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国家曾经的历史,你就永远不明白为何中国人想要赶紧夺回时间,想要弥补这‘失去的几十年’。”他还举过一例,当年一位同行在拍摄时为了“美”毅然去除了画面中一个烟灰缸,“这并非只是一个美学趣味的问题”。正是强烈的现场感以及对于事实的平静呈现,让他的照片经得起时间考验。
刘香成用镜头,描摹出30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革——有冲突,有隐喻,有疏离感,也有技巧,但始终都让你感受到一份柔软的爱,对这片土地和在这里生活的人。他说:“照片,尤其是好照片,会更多地依赖于摄影师知道什么,而不是看到了什么。”他还说:“软实力对中国越来越重要,毕竟,仅仅拥有悠久而复杂的文明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