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最新一次的公开市场会议上还是做出了维持现有每月850亿美元量化宽松规模不变的决定。这较为令人意外,因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此前的数月,几乎一直在暗示美联储9月将会逐渐退出量化宽松。在美联储不断的放风之下,外界也普遍认为量化宽松走向终结已经基本可以肯定,不确定的是以什么样的缩减规模开启量化宽松退市之旅,是每月缩减100亿美元,或者更多。
根本上,在退与不退之间,反映的是美联储对美国经济走势的判断。美国第二季度的GDP增长低于预期,8月份的失业率依旧高达7.3%,对外贸易逆差也未得到有效缓解,联邦债务规模将再次突破法定债务限额。在上述经济背景下,如果美联储做出退出的决定,可能会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带来严重风险。在维护美联储传递的信息和保持美国经济活力这两个选项当中,美联储不得不选择后者。
美联储此时不退出量化宽松,还有为新主席树立权威的考虑。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在挑选伯南克的继任者,在萨默斯宣布放弃提名后,美联储现任副主席耶伦女士获得任命的可能性更高。如果伯南克能够维持量化宽松现有规模不变,那么等再过几个月耶伦(或者其他人)就位之后,新主席将会有更充裕的时间来考虑退出问题,也将有更大的空间来制定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所以,不退出量化宽松也算是伯南克留给接任者的一个政策红包吧。
美联储暂不缩减量化宽松规模,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应该是有益的。理论上,它减少了资金流出的风险,有助于维持中国保持相对充裕的流动性,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国内市场信心的确立。但客观而言,考虑到中国目前超大的经济规模以及较为自主的货币政策制定等原因,过分夸大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作用是有所偏颇的。
非但如此,我们还要从2009年以来美联储突然推出、其间数轮改变以及当前疑似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一系列行为中认识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主要以自身情况为前提,政策目标也为其自身服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严重缺乏透明度,甚至带有转嫁危机的色彩。所以,国际社会要提醒美国,作为全球位列第一的经济体,最大的权力意味着最大的责任。美国必须要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尽量减少本国政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作为中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应有之义,中美也要加强货币政策的同步性,美国要事先和中国沟通重大经济决策,至少事后要进行必要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