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近期对沪上经销商的走访中,不难发现,形势在悄悄地变化,即使是在要拿出年终成绩单的“铂金双月”,不少经销商已经摒弃了对销量的盲目追求,不再一味地无底线让利,而是跳出价格战泥淖,追求自家店的最高利润,其中也有主机厂主动调整销售任务,维系终端售价的平稳性。
错位竞争
新近上市的奔驰S级车受到市场热捧,“很多人就是想尝鲜”,在加价10万-30万元不等的情况下,依然人气不减,这终于让奔驰的经销商们扬眉吐气了一番。但与之鲜明对比的,是E级和C级车坚持不懈的让利,目前,沪上C级车的最高优惠达到10万元,E级最高优惠则有14万,经销商坦言,“在驾驶体验上,奔驰C级、E级的确没有竞争优势。”
宝马经销商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没像去年那样仓促应战。宝马3系、宝马5系的优惠幅度,已经从9、10月份最高的15%,降到了目前的7%,4S店销售人员表示,“宝马厂方没有给我们任何销售压力”。奥迪A6让利也不小,售价为40.98万的2.0T标准车型,终端售价降到34.7万,但在上海市场,属于有价无车。
稳拿利润
消费者买车时,往往还会同时购买保险、车内装潢等等,有些经销商销售新车时,会主动再优惠2000元,然后在保险、装潢之类上悄悄赚回来。
但随着近两年“关门潮”的出现,不少4S店逐渐要求财务账本分清车款利润和边际利润,不允许两块利润相互拆借,而是要两块利润同时最大化,换而言之,卖车要赚钱,卖保险卖装潢也要赚钱。这一做法在开店时间只有两年的4S店内尤为盛行,“开店时间短,售后维修规模小,只能多赚一点,尽量少亏。”有经销商透露,沪上新开4S店亏本的很多,亏1000万算正常。老板们都在想怎么开源节流,即使年底,也不愿亏本走量,以免利润全面亏损,沦落到抵押店面的境地。这也就使得经销商们不愿意打价格战,甚至有些品牌的4S店在主机厂的理解和配合下,组成了无形的价格联盟。
维系价格
节能补贴的取消,有主机厂预估到了对销量的负面影响,因而减少了生产,供求平衡下,4S店的优惠幅度随之减少,例如上海大众途安,1.4T车型已由最高的2.5万让利,降至目前的1.6万,“途安敢这么做,是年初任务定得合理,10月份全年任务就完成了。目前主机厂在不停打探市场,如果需求增加,生产也会相应的增加,接下来到年底,途安让利可能会加大,也有可能缩水,具体看市场变动。但作为经销商,我们的压力小多了。”
降价求成
当然,也有经销商最终顶不住太大的销售压力而不得不以降价来缓压。10月初,某日系品牌主力车型换代上市,以及对现有产品的产品力自信满满,旗下各家4S店纷纷收回9月份以来终端优惠幅度,孰料消费者不买账,销量锐减,不得已,新政维持了不到10天又再次举起降价大旗,力挽颓势。事后盘点,有经销商说,“比目标销量至少少了三成”,再加上新车型销量不如预期,“接下来只能降价拼销量”。 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