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金缕曲》编剧李莉在研讨会上介绍说:“话剧的结尾是非常冷峻的,顾贞观最后离开吴兆骞表示理解,吴兆骞继续作为一个卑劣的小人,这是郭启鹏的冷峻之笔。”而李莉创作的京剧本的结局则是吴兆骞在顾贞观的感召下,临死之前拿出了《金缕曲》,只说了一句“谢谢,我想来生再做一回人。”“我觉得这种结尾对这两位知己来讲包含了宽容,但同时也没有说历经磨难以后立刻恢复原来的知己,这个过程是有问号的。”李莉说。京剧《金缕曲》则让两人在大段对手戏后回忆相识相交的种种往事,然后同唱一曲《金缕曲》,并肩坐在了榻上。
上海京剧院前任院长孙重亮比较认可京剧的结局,他认为话剧的结局“把我们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尤其是文人之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下子全给颠覆了。我认为戏还得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认为,京剧中吴兆骞这个人物“非常丰满”,绝对不是原作的艺术效果。不过荣广润也提出:“原来这个戏的重点是顾贞观,不是吴兆骞,现在这个戏似乎吴兆骞变成很重要而顾贞观不那么重要了。如果吴兆骞真的成为主角,似乎这个味道就又没有了。”
周信芳研究会会长黎中城也同样觉得京剧版的结局有探讨的余地,“原来郭启鹏的话剧是个非常严肃的讽刺剧,从头到尾让人感觉讽刺意味很浓。”黎中城说,改编成京剧版之后,“吴兆骞变得不那么可憎了,充满了一种明显的同情。最后一场就是出于他们曾经共同有过的一种清高和傲气,也出于他们曾经分别经历过的磨难和摧残,因此他们能够达到一种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宽容。但是我又对最后的结尾还有一点不太满意,这种理解和宽容是不是他们应该有的?”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