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108模式”?泖港镇以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居住户数、产业户数等为划分标准,将全镇划分108个片区,在18个村(居)成立社区工作站,匹配相应的工作力量,构建起“镇、村(居)、社区工作站、片区管理员”的四级社区网络体系,确保社会管理无空白、无盲点、全覆盖,确保每个片区都有人负责,确保每个片区都能有效了解情况、掌握动态、解决问题,做到85%的问题解决在片区,实现社会管理的“底数清、情况明”。
【背景提示】
一、社会管理趋势的新要求
随着郊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社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特别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凸出,经过摸底,全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11141人,残疾人1943人、优抚对象1569人、低保家庭195户、低收入家庭382户、大病重病患者315人。心中有谱,才能在管理中有的放矢。
镇里的公益性岗位整合前,由于市、区、镇、用人单位的共同管理、多头管理,导致了队伍管理中管理权限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明确、招聘录用不明确、工资福利不统一、劳动时间不统一、管理制度不统一等,问题堆砌形成瓶颈,机制不配套问题凸显,人员招录、使用、管理方面的矛盾异常突出,与项目设立的初衷违背。因此,迫切需要改革传统模式,整合工作措施,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队伍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结果,经过整合由1517人降为1185人。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实际是政府工作理念由“重整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的一种体现。对公益性岗位队伍、村级管理服务体系进行积极整合,形成规范的制度机制体系,以公共需求为导向,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转变职能,加快服务政府与责任政府建设的新途径。
二、主要做法
2010年上半年,泖港镇开展公益性岗位整合整治工作,按照“人员队伍精简、工作标准统一、工作质量提升、基本保障到位、考核机制支撑”的基本原则,采取了“人员锁定、整合管理、平台下移”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第一轮公益性岗位整合整治试点工作。通过整合,将19个公益性劳动组织整合为2个劳动组织。
2012年上半年,泖港镇启动了公益性岗位的第二轮整合整治,通过信息排摸、收集、汇总、研判等形式,对公益性岗位整合后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研究出台了《泖港镇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区域网格、工作内容、人员队伍”三方面进行了重点整合。
一是整合区域网格,二是整合工作内容,实现社会管理力量的优化整合。为更好发挥社区管理员队伍作用,把社会管理内容整合细分为产业管理、民生服务、治安稳定、人口计生、生态环境、土地规划、生产安全、法制宣传和文明创建等八大类工作职责,将八大类职责全部下沉配置到全镇108个片区,做到“片区为基、管理为要”,确保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在片区集聚、力量在片区集合,实现“小事不出片区、矛盾纠纷不上交”。三是整合人员队伍,实现社会管理服务更加到位。为提高片长队伍整体素质,对全镇已有的片区管理员在资格条件、能力素质、工作态度、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核,分流淘汰不符合条件的片长,并由镇社保所统一、公开、规范招聘新片长,配足配强了108名片长。另外,为减轻村(居)负担,将村(居)条线人员统一纳入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系统,确保三级网络的高效运行。
以“网格化管理、标准化操作、社会化参与”为工作目标,推行“一村三建、一片三定、一员三抓”等精细化管理模式。
一村三建:突出“网格化管理”。建立“三级网络”:一是村(居)两委班子下沉推进。结合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村(居)两委班子深入村(居)民家中,发放联系卡,与他们面对面、心连心地沟通;二是社区工作站融入推进。社区工作站由专职人员、退职干部和志愿者组成,时刻秉承“与村民交流,替村民解难”的工作宗旨,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三是片区管理员主动推进。片区管理员每天在所属片区巡逻2-3次,对哪个地方有危房、哪个住宅出险情、谁家是低保户、谁家有残疾人、谁家需特别关注等动态信息都能及时掌握,心中清楚。建立“三张网格图”:针对片区管理中存在空白点的情况,制定划分标准,重新合理、科学地划分了108个片区,要求每个村(居)委会都建立三张图,即网格区域图、组织机构图、岗位网络图,做到“网格划分、岗位职责、人员定位”三清晰。建立“三项标准”:一是制定《村民事务操作手册》,将重点工作进行认真梳理,细化操作程序,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二是制定《村级事务工作指南》,依据村(居)民需求,将居家养老养护、经适房申请等办理程序逐一细化,发放到片长,为村(居)民提供方便可信的了解途径;三是制定《村级事务动态跟踪管理》,定期对片区情况、人员变动等进行动态管理,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一片三定:突出“标准化操作”。一是定办公地点。将每个片长的住所定为办公场所,要求每个片长佩戴统一制作的片区管理员胸牌,一方面方便片长及时了解和掌握片区内村(居)民的困难和诉求,另一方面使片区内村(居)民在突发事情发生时,能第一时间找到片长,第一时间得到处理。二是定办公设施。为更加深入贴近村(居)民,要求每个片长在自己办公场所外统一设立民情信箱和留言板,收集村(居)民意见、建议和求助信息,及时向村(居)报告,及时受理、及时解决;另外,将村(居)务、党务公开栏延伸至片长办公地点,及时将村(居)民“该知道”、“想知道”,以及村(居)民诉求事项的落实、处置和民主测评村干部等村级事务在公开栏及时公开。三是定规章制度。为规范片长工作职责,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片长队伍,制定了片长例会制度、定期汇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制度,并张贴在片长的办公场所,使管理工作走上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规范化轨道。
三、取得成效
2013年7月,泖港镇“社区网格化管理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申报第一批上海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目前,已设立了标准化领导小组、标准化办公室,并配备相关人员,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筹划阶段。一是细化责任目标。在建立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责任重点是社区管理八大类职责,将其进一步进行整合完善并固化下来,汇总成一张标准明细表,并制定发布标准,确保标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社会管理特点和泖港网格化管理实际。二是夯实工作基础。网格化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后,还需建立检查考核机制和持续改进工作机制,针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订标准的建议,在不断完善标准中改进、提升工作和服务质量。三是实现全面达标。形成“有组织、有体系、有实施、有成效”的标准化新模式,使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各个环节标准齐全、有标可依,确保能从源头上更好地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区居民,夯实片区管理“108模式”的基础地位。
目前,泖港镇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综合管理“大联动”工作,一是实现社会治安有效稳控。二是实现管理服务有效提升。三是实现舆情信息有效管控。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