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教育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校园了解到:基于公平化教育,古北路小学发展“一体两翼”课程,实施差异化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让每位教师“才尽其用”,最大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途径。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居民小区里坐落着一所默默无闻却又大放光彩的公办小学。说它默默无闻,从2004年接受随迁子女来校就读,让这些孩子享有与沪籍孩子同样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说它大放光彩,坚持教育公平化的同时,提倡“自信乐学,差异发展”,对孩子们施行“个性化”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孩子们站上更大的舞台。
接纳到悦纳,坚守更求突破
从学校刚开始接受来沪人员子女来校就读时的担心、彷徨到现在66%的在校学生都是随迁子女,传统文化中“有教无类”,“君子三乐”中“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育意义在古北路小学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随迁子女小郑,科技朱鸣捷老师一眼便相中了这个聪明、好学、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将他吸收进了“机器人”项目组的成员。在朱老师的精心培育、指导下,在澳大利亚参加的机器人RCJ国际公开赛中,用英语进行论文答辩的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进行最终比拼,并为中国代表队夺到了一枚金牌。
这样的突破在古北路小学的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着……
平凡却真实,独特并且出色
《爸爸的电脑维修小店》是一幅五年级学生的绘画作品,在“彩虹行动计划”上海市学生艺术作品展上荣获了一等奖的佳绩。打动评委之余,这幅作品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古北路小学生最平凡真实的家庭。爸爸为了生计而在上海经营着一家门面不大的电脑维修小店,店里大大小小地摞着好多台客户送来等着维修的电脑,这样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每一个店里的小细节全被孩子收入画中。这样的作品在古北路小学的“咕咕画苑”里不计其数,负责儿童画教育的徐苏彬老师带领着孩子们连续七年夺得儿童画比赛冠军。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古北路小学的校园里上演着……
古北路小学,我们第二个家
周明星校长时常将这么一句话放在嘴边:“进了古北路小学的门,我们就是一家人。”无论你来自哪座城市,来自哪个家庭,这所质朴的学校处处都给人一种“家”的温馨感。美术室、音乐室、科技室、图书室一应俱全,学校的GBB科学实验室更是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市级重点项目。校园走廊上随处可见精心装裱的学生们自己创作的画作,诗画结合,满满的诗情画意却倒也具有几分“大师”的风范。“古北路小学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而责任背后是对于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期望。”这是心愿,也是每位古北路小学老师的真情流露。
这样的感动每天都会在古北路小学的校园里延续……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