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大师陆俨少住马当路近复兴中路,居家逼仄,子女又多,室内异常闷热,大热天在家里作画写画论常汗流浃背。
那年头没有空调,不少人纳凉都在弄堂口、人行道上。三五成群,端把小凳,摇着蒲扇。在马路上街沿“乘风凉”,是当年老上海的一道特殊风景。陆亨说到往事,便会流露出往事不堪回首的神情:“现在条件多么好!那个时候真是艰苦!”
在以往的几十年里,陆俨少曾被错划成“右派”,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接下来又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磨难。在极端险恶的环境里他还是潜心研究山水画艺术,为使中国的山水画传承有序,文脉代代相传,白天,他在画院里挨批斗,监督劳动;晚上,回到家偷偷摸摸地编写山水画技法教材。
为了不让父亲在陋室里受罪,陆亨首要任务就是帮父亲在弄堂对面“抢”一个路灯下的空位置。他早早扛着小桌子和小板凳,在马当路人行道上感觉路灯最亮的电线杆旁,放下桌子和板凳,等候父亲出来“接班”。陆俨少常常享受儿子的“孝心”,在凉快的晚风中打画稿和编写教材。
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后,陆俨少的这本山水画教材——《山水画刍议》终于出版了,殊不知这件作品就是他在马当路路灯下构思而诞生的,陆亨可谓立下了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