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搭乘地铁,站着看手机,对面坐着的女孩突然起立,示意让我坐。这是第一次!我脸一热坐下了,心里却特别不舒服:我真老到让人让座的年纪了?嘴里差一点喷出:你看我老吗?还算好忍住没说!人家小姑娘像是来沪旅游的大学生,早已不看你,忙着与同学聊天。
夜半想起此事,感觉特别别扭:为什么我这么容易感觉被冒犯?人家并没有一点恶意,完全是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像哈哈镜一样歪曲了他人的动机。如此来看,过去五十多年来,一定有很多自以为是的“反击”行为,不知不觉中造就了不少的“冤家”。
其实,我们平日里被冒犯的情景太多了,典型场景之一是:你要抱人家的孩子,偏偏那孩子说不认识你。呵呵,无趣而归,心里却怪这位家长教子无方。对于被冒犯,我们一直以为必须正当防卫,好像不说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委屈。
十年前,公司同事都被一个年轻领导的一句口头禅所困扰——你一问他事,他就是“侬又错了!”错就错了,怎么又错了呢?其实是他年少气盛,独生子女出身,将他老妈的口头禅带到了单位工作中了,下属没有一个不感冒的。的确,有时候人们会不知不觉充当 “冒犯”制造者。
今年4月20日,北京某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贴出一张海报:“女人做一个好主妇,好母亲,不要跟男人抢地盘”。这张海报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全国妇女群起而攻之。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解释道:文案来自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台词:“做一个好主妇、好母亲,是女人最大的本事。为什么非要削尖了脑袋、累吐了血,跟男人争资源、抢地盘呀?”有女生回击说:“我呵呵你一脸花露水儿。我发誓我生命的意义是自由的,绝不非要和男人和家庭捆绑在一起。我是女人,不需要男人和家庭就能定义的女人。”“这文案简直亮瞎了我的双眼”、“男女平等是写进宪法的。”多数网友认为 “无法相信一个官方机构会宣扬这样一种思想。而该句的前半句是:婚姻就是一场男人和女人争夺话语权、经济权、掌控权的战争。”
为什么这张招贴会让女性有被冒犯的感觉?其实说话者没有切实关心听者。如果听者是拒绝的,就是无效沟通,特别是在处理婚姻这类的场合,大家都非常敏感,都是带着情绪来的,稍不注意,火就烧到第三方。因此,一般而言,人们更在意的是话语者的情绪,而不会深究话语的内涵和说话人的动机。其实这海报原来是挂在民政局调解离婚家庭的辅导室,本意是想平复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人的心情,想借此挽救破碎家庭。放到网上一放大,就成了侮辱妇女的公案,吓得当事者赶紧取下并道歉。
比较欣赏王石先生的做派,网上有人问:“王石先生,您跟邱启明长得挺像的。”王石一定被冒犯了,但他冷静地回答:“我和邱启明先生谁的年纪大?如果我的年纪大,应该说邱先生像我才符合逻辑,对吧?”又有人问王石拜访美国某州长的事:“美国的州长这么随便见吗?”王石回答:“中国的企业家是可以随便被见得吗?”回答得体,不失尊严。如果故意挑衅,或你有明确责任的,一定要加以反驳或澄清;但如果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小事,或只是信口胡言,就大可不必当真,不理不睬就是了。现在微信群中乱起哄的多得是,不知不觉相互冒犯,有的人被冒犯后,慌得剔掉关注落荒而逃。何必呢?
其实“冒犯”的本质就是别人的所做所言,与我们的欲望或期待相反。虽然我们通常会认为冒犯者的行为是错误的,使我们的期望或利益未获满足,或使我们自觉人格遭到侮辱,我们唯一的办法是要学会谦卑。接受自己与大家的不同和不完美是长大的标志;而接受别人的不完美也是生活的必然收获。这样在我们感觉被冒犯时,留点时间余地去了解对方动机,不让自己吞下“诱饵”,从而远离“陷阱”。
俗话说:“不与蛮牛角力,不与疯狗对峙,不与小人争宠,不与刻薄人斗嘴,不与上司比智,不与亡命徒拼命。”“被冒犯”和“制造冒犯”皆非善事,留一份锋锐就是多一步退路,也给彼此多一点回旋的空间,那么“灾难”一定少些,你会活得安静踏实多些。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