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濒临东海,介于象山港与山门湾之间,海域辽阔,拥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是我国著名的渔乡、渔港。山水竞秀,鱼香绕鼻,去象山,自然不会错过各色生猛海鲜,但另有道象山海鲜美味不能不尝,却常常为外来客所忽略,那就是象山鱼面。
象山鱼面全称鱼捶面,顾名思义,鱼捶面就是用“鱼”“捶”出来的面。
“鱼”即面之实质内容,“捶”为制作工艺或功夫。通常的面,无论炒面还是汤面,功夫不在面里,而在面外。就是在烹饪过程中,把各种调配料佐入面中,烹熟即可,诸如牛肉面、鱼头面、阳春面、拉面、刀剔面等等。鱼捶面恰恰相反,妙处直接反映在面里。说白了,那面就是用鱼捶打出来的,内容与制作方式皆与众不同,这样的面唯象山独有。
鱼自然得是象山港里的刚捕获未经冷冻的鲜鱼(冰冻过鲜度与口味就会大打折扣),一般以用马鲛鱼居多,次之为鳗、鱼免 鱼或黄花鱼(野生黄花鱼现已不易得,很少用)。象山港的马鲛鱼肉质鲜美细腻又少刺,最适合做鱼捶面。鱼宰杀了,去骨,把鱼肉从鱼片上刮下来,剔除鱼刺,然后用刀背轻捶成泥,搓成鸡蛋大小的鱼丸,拍上淀粉,至此算是完成原料处理第一步;第二步是捶制,案板上洒少量淀粉(防粘连),用小木棍轻轻捶击鱼丸,反复两面捶击,直捶至成一张晶莹透亮的薄片,切成条、线状。至此,面的加工宣告结束,接下去是烹制。
鱼捶面质地脆嫩,一般以做羹为主,既可为菜,亦可作点心。配料也应力求时鲜新嫩,绿豆芽、冬笋、茭白等,皆切丝,水淖,油热后加汤调味,开后散入鱼面,复沸后勾琉璃欠,撒入蛋线葱花即可。一道色彩绚丽、晶莹透亮的鱼捶面就这样做成,可以上桌了。
鱼捶面为羹汤菜,吃时,一定要烫口,热热的吃在嘴里,软、滑、爽、嫩,鲜美无比,大饱口福,可谓人间一珍味矣;冷了,若再上火煮,犹冷饭之复炊,残酒之再温,有其形而无其质矣。
鱼捶面的原产地为象山的著名渔港石浦。有个流传的说法,说是有个后生渔夫,一次跟船出海,途中遭遇风潮,船翻了,人亦成了鱼,一起飘落海里……消息传回石浦,他的未婚妻决意为他披麻戴孝并不再另嫁,守寡一辈子。半年后,成了鱼的他竟突然又出现在自己家门口。原来落水后的他幸运地抓到一块船舱板,随波逐流重新漂回岸,之后一路乞讨流落,最终找到回家的路。获知未婚妻的行为之后,年轻的渔夫大为感动,发誓今生再不让老婆吃带刺带骨带皮的鱼。可是鱼去了这三者后,就成了一堆鱼泥,很难再完整地烹制,琢磨来琢磨去,最终琢磨出把鱼泥做成面的吃法,想不到竟成就了一地方名吃。
鱼捶面现已成象山一招牌菜,一般宾馆酒店都有供应。只是那鱼面大多不是人工捶制,而是机器制作,无非面里掺些鱼蓉罢了。真正的鱼捶面要通过熟人到乡间去寻觅,那才是地道正宗的手工鱼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