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偏科考分偏低
现就读于上海交大电子信息科学类试点班的张家骏,当年高考517分,并没有达到交大录取分数线,但他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取得预录取资格,因此最终被交大录取。在张家骏看来,高考的成绩并不能等同于大学的学习能力,他热爱理科,语文并不是很好,因此在高考分数就会被拉下来。而他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因此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能够发挥他理科较好、热爱实验的长项。入学3年来,小张感到得心应手,还获得了交大的奖学金,成绩排名进入前10%,“3年的学习证明了我是有能力在交大的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的”,他说。
在刚刚完成的上海交大自主招生复试现场,交大对每个考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你是否了解你的专业”一项,几乎所有考生都填选了“比较了解”。事实上,高校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除了能力优秀以外,同样希望学生有明确的梦想和清晰的目标,毕竟选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
保留个性方向更明
张家骏发现,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在整个考试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未来的方向也越来越肯定。“交大给每位学生都制定了一份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份培养方案,使我们每位同学的学习与成长富有个性,却又全面”,张家骏解释,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全面发展。张家骏平时比较喜欢研究和学习机器人,于是他就选修了“脑与机器人”、“工程实践”的课程。“在这两门课上,我学到了不少关于机器人的构造和原理,这激起了我对机器人的研究,于是我报名参与了有关机器人的PRP科研项目,充分满足了我对机器人方面的研究热情。我的室友和我一样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交大,他喜欢经济,便选修了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对于各经济案例的研究也有理科学生独到的理解。”
回想自主招生之前的状态,许多“过来人”觉得中学和大学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而自主招生成为大学与中学交流的桥梁。一方面,学生在准备自主招生选拔的时候,开始了解大学和大学的专业;另一方面,对大学来说,面试专家和教授可以在入学阶段就开始直接介入学生的培养过程。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