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两位好友久别重逢
吴仲禧有着非同一般人的经历。肖克将军在《纪念吴仲禧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一文写道:“吴仲禧同志是中国大革命时期北伐军一位有名的将领。二期北伐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师的代理师长,我曾在拨归他指挥的二十四师七十一团的连队工作,是上下级指挥关系。记得在武汉誓师北上大会上,他在检阅台慷慨激昂,动员全体官兵要革命到底,彻底打垮北洋军阀,统一中国,实现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临颍大战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果断地率领部队从敌军主阵地东北迂回奉军主力炮兵阵地,断敌退路,该师共产党员蒋先云团长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将士们前赴后继,终于突破了敌人的主阵地,取得临颍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祝捷会上,吴师长神态凝重,举杯激励大家为国争光,洒酒奠祭阵亡将士,献身革命的爱国精神溢于言表,场面感人至深。遗憾的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直到70年代末的半个世纪里,我一直未再获得这位爱国将领的音讯。”
那么,吴仲禧到哪里去了?吴仲禧1937年7月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已卧底敌营10年,一直潜伏在敌人的心脏里。1946年1月,军法执行监部宣告撤销,他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这时他已与在上海的中共特别党员王绍鏊恢复联系,王要他到上海面谈,届时具体安排工作。4月,他怀着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请求去延安学习的愿望,悄悄从广州到达上海。
当他去沪之前,曾向左洪涛(中共特支书记)透露过自己的意向。左托他带一封密信给当时在南京、上海的周恩来同志,后来获知内容是请示在内战即将全面爆发的情况下,特支人员的去留问题。这封信,他面请王绍鏊转递。周恩来接信后,当即指示:“相机撤退。”约两三天后,经王绍鏊安排,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潘汉年、张唯一在王的家中同他连续谈了三个晚上。张首先告诉他,广州托带的信已转交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将另行答复,并告周恩来明确的意思:吴仲禧还有什么事想要面谈可另约时间。但对于他要求到延安学习的事,潘明确告诉吴仲禧:内战必将扩大,不可避免。现急需蒋军的军事情报,这项工作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还是暂时放弃这个想法,最好能在国防部内部找个实职,以便搜集蒋军的情报。他明知这是一项十分艰难、危险的任务,但还是接受党组织布置的任务。他当即从上海启程,赶往南京找吴石设法在国防部内谋取职务。
吴仲禧到南京时,吴石已是国民党国防部史料局局长。走进吴石并不宽敞的办公室,两位好友久别重逢,格外高兴,落座后就天南地北聊起来。闲聊中,吴仲禧提出:“虞薰,军事参议院闲散无聊得很,最好能在国防部内谋一个实职。”吴石考虑一下,为难地表示:“奋飞,这事还不好办。国防部名义上由白崇禧当部长,实权还是操在陈诚总长手里。重要人事安排,陈诚总长还做不了主,需报蒋介石委员长核准。我先帮助联络,你回去等。一有消息,会马上告诉你。”这样,吴仲禧辞别吴石后,就购买车票,乘车回广州家中静候消息。对于好友的交代,吴石热心帮忙,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经过多方周旋,9月,终于为吴仲禧谋到国防部监察局中将首席监察官一职。接到消息,吴仲禧作了认真的思考。在他看来,监察局里的职位虽不直接掌握军事机密,但可以靠这个牌子在南京活动,并有机会到各地巡查、视察,利于搜集军事情报。之后,他随即赶到上海,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穿上军装,急匆匆赴南京上任。
吴仲禧发挥作用的机会来到了。1947年6月30日,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南渡黄河,向大别山挺进,揭开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党组织迫切希望吴仲禧能从“华中剿总”处了解蒋军的第二线兵力,究竟还有多少可以抽调投入前线,以作战略决策参考。吴仲禧在上海接到这一指令后,当即赶往南京,住在吴石家中设法探询。在吴石家中,适逢“华中剿总”情报科长胡宗宪来访吴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