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里约热内卢,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就是那尊耸立于山巅之上的巨型耶稣像了。电影《2012》有一个令人惊骇的场景: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海啸袭来,掀起滔天巨浪,耶稣像轰然倒下……
当然,影片虚构的“世界末日”并未降临,神态安然的耶稣像依然挺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它面向大西洋,张开双臂,俯视人间,远远望去,仿佛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这是里约的标志,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力量。
美丽的滨海城市,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Copacabana Beach)宛若一弯新月,静卧于大西洋边。清晨,坐在看得见风景的阳台上眺望,迎面一抹朝霞映红了天际。远处,在沙滩边散步、垂钓的人们,此时已然成了画面中的剪影,晃动的身姿伴随拍岸的浪花一起舞动。那些南来北往、形同甲壳虫的车辆在月牙般的海滨大道上缓缓爬行,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异域风情……
然而,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造就了里约人悠闲从容、自得其乐甚至漫不经心的生活习性。这个集美景、美食、美女于一城的风水宝地,人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追求变得“迟钝”起来。有一则传说:一日,富人问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流浪汉:“这么好的天气,你为何不出海打鱼?”流浪汉不解地问:“打鱼干嘛呢?”富人说:“挣钱呀。”流浪汉问:“挣钱干嘛呢?”富人道:“挣来的钱你才可以买许多东西呀。”流浪汉又问:“买来东西以后干嘛呢?”富人说:“等应有尽有了,你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这里晒太阳啦!”流浪汉听罢,懒洋洋地翻了个身,说道:“我现在不是已经舒舒服服地躺在这里晒太阳了吗?”
这个看似笑话,却折射出里约人随遇而安的基本生活态度。于是,在我们眼中那些不协调、不合理甚至是丑陋的东西,里约都以自己的方式予以尊重、接纳和包容。在里约,极端贫穷与过度奢华并存,“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危棚简屋”随处可见,毫无遮掩地暴露着这座城市的阴暗面,最典型的恐怕要数贫民窟现象了。
在离科帕卡巴纳海滩不远处,一座面向大海的山上,如同火柴盒般的危棚简屋,杂乱无序地依山坡而建,密密匝匝爬满了半山腰,几乎要将整个山头吞噬,景象令人震撼!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扎眼。而这个理应是有钱人占据的海景位置,此刻却堂而皇之地成了贫民的家园。危棚简屋与金沙细浪、比基尼女郎、宾馆豪宅糅合在一起,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绪落差是不言而喻的。
也许这就是里约方式。既接受阳光下的灿烂,也容忍阳光投下的阴影。鲜明的对比却又不加任何修饰或者过渡,直截了当,两极碰撞。然而有意思的是,这种碰撞的结果并不是以一方毁灭或压倒了另一方,而是相安无事,各得其所,硬生生地胶着在一起,分不开也合不拢。
行文至此,我萌生一丝感叹:想到了曾几何时,某一村庄把光秃秃的山头涂抹成了绿色的“森林”;想到了某一城市“发明”的驱赶流浪汉的水泥锥;想到了某一动迁基地发生的暴力强拆场面;想到了某一街镇为顾及面子兴师动众的外墙涂料“齐刷刷”;想到了……
近观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一份包容。反思发展超前灵魂滞后的现象,里约方式也许能带来一阵清凉。
不过,贫民窟现象仍然是城市的顽症,而要治理它却非拆旧建新那么简单。一座城市的精神力量不是用钢筋混凝土所能够支撑起来的。里约的危棚简屋并未阻止它前进的脚步,作为取得2016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人们对它抱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