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宜兴窑场上,说到“一棒鹰”,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说出那个绰号的来历。说是有个紫砂艺人名范鼎甫,不仅善制壶,还擅长紫砂雕塑。紫砂的行当里,历来是以壶为尊。别的杂件,诸如雕、塑、盆、瓶之类,若是排队,就得往后站。大老爷们真金白银地收藏紫砂,壶当然是第一位的。所以,范鼎甫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正经做壶,好好挣钱。那什么雕塑,好看是好看,可卖不出好价钱啊。
可是,范鼎甫这个人在雕塑上是有天赋的,他看到一样东西,过目不忘,抓起一块紫砂泥就想把它捏出来。有人说,你想学徐友泉啊?有那个能耐吗?
徐友泉是明代紫砂大家。范鼎甫知道,这是讽刺他不知天高地厚。他不在乎。他管不住自己的手,一有空,就偷偷捏个小猫小狗什么的,自己好玩。有一次去蜀山背后的龙窑上,劈面飞来一只鹰,那姿态雄健极了,他很着迷,手又痒,私下里雕刻了一只雄鹰,那鹰泥色灰黑,双翅欲展,毛羽纤细而逼真,双目圆睁,挺立于山石一侧。范鼎甫刚把坯件拿出来晾晒,就被他父亲看到了,老爷子一看,心下生火,抄起一根柴棍,朝鹰头上打去,范鼎甫慌忙上前抵挡,那柴棒还是击中了鹰的头部。没料想,那鹰吃了一棒以后,头部昂起,更显出啸傲长天的气势。当时在场的人都看呆了,有人脱口而出:“一棒鹰”!有人掏出一把铜板要买,范鼎甫死活不肯。老爷子呢,嘴上还唠叨着,心里也喜欢那鹰的神气。遂扔了柴棍,拂袖而去。
这只雄鹰烧制后一直搁在范鼎甫家中。上世纪30年代,江南乡村经济凋敝,紫砂艺人生活贫困。其时范鼎甫已经是师傅级的艺人了,他有个徒弟叫范大生,后来也是名声隆隆可与之比肩的人物。大生的一位亲戚出了16块银元,想买走“一棒鹰”,范鼎甫其时已无少年之豪情,养活一家人,才是他最大的责任。当时的16块银元,等于是一个中学教员的月薪,合今天的人民币大约600元左右。但当时的物价非常低,大米仅5分钱一斤,猪肉一毛二分一斤,这16块银元,让范鼎甫好不踌躇,范大生亲戚的朋友来取走“一棒鹰”的时候,他转身,难过地落泪。艺人毕竟为稻粮谋,16块银元,可以买多少大米和猪肉!街坊邻居们还着实眼热了一番呢。
好东西总是不胫而走。“一棒鹰”果然飞黄腾达,不知什么渠道,它居然飞到1935年的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去了。外国人非常佩服,毫不吝啬地给了它一枚金质奖章。
消息传到宜兴窑场,“一棒鹰”名声鹊起,范鼎甫扬眉吐气自不必说。那老爷子说话了:“没有我那一柴棒,那鹰飞得起来吗?”范鼎甫赶紧说:“爹爹说的极是。”
于是有人编了顺口溜:鼎甫塑老鹰,十年难出名;老爹一柴棒,伦敦奖黄金。
有人慕名前来订购“一棒鹰”,范鼎甫摇头不允,老爹则以柴棒跺地,说:“还能有‘一棒鹰’么?那是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