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颁奖仪式呢
推委们的手册,一本一本地寄回来,票数一一被记录在案。按照规定,他们每个人应当投十票,这样才具有统计意义。但推委们相当吝啬,他们大概非常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多数人只投出六七票,最少的只有二三票。他们会在手册上写下自己的推荐语,这时候,他们毫不吝惜自己的热情。
2003年1月1日,别人都在欢度元旦的时候,节目组在马不停蹄地工作。十个人终于定下来。对节目组来说,多半在意料中,但还是有新鲜的惊喜。他们是:勤政爱民的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被誉为“新时代愚公”的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书张荣锁;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打破蓝田神话”的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舍己救人的重庆鱼田堡煤矿103队队长张前东;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篮球运动员姚明;勇斗歹徒光荣牺牲的乌鲁木齐市小西门派出所教导员赵新民;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
10天之后,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感动人物将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节目组的每个成员既兴奋期待,又有些惴惴不安,他们,能像感动我们一样,感动中国吗?
每个人都曾经感动过。你可能清楚地记得那一刻的很多细节,却很难清晰描述:到底是什么?怎样打动你内心?或者再深一步,打动你内心的哪部分?越是理性的人越难以被感动。我们可以假设世界上有一个无所不知明察秋毫的人,他了解这个世界的现实,懂得人与人的关系,熟知自己心灵的每个角落,那么他一定很少感动。可以说,感动和超脱总是相对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上真正超脱的人很少,所以感动人并不算难。
这是《感动中国》节目组最初的认识,也是一切信心的出发点。所以《感动中国》不光是要赚来泪水,还要让更多人通过节目,认识世界、了解自己。这是个常识,可是有点空洞,怎样把它转化成一种策略,使之贯穿到节目中,让每个节目能真实触动所有人的内心,这才是难点。
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颁奖仪式呢?从整个创作团队的核心看,他们都是新手,但也是高手中的高手。2002年,他们就是在这种两个极端的矛盾中合作的。他们的确是第一次涉足晚会领域,他们足够谦虚,以一个新手的态度向每个人学习,但是他们又很坚持,对自己看好的内容非常坚定,这种坚定的执拗特别像个中老手。争执中,总导演和制片人作了一些分工,在别人负责的领域,你只有建议权,但对自己的领域要完全地负责。
制片人和总导演的分工是:朱波确定候选人,并负责主持人致辞、采访,最后的颁奖词等等;而晚会语言和内容外的东西,包括音乐、灯光、舞美的设计,这都是樊馨蔓负责。
节目的形态也在争论中定下了轮廓。颁奖典礼中外皆有,但《感动中国》与所有的颁奖都不大一样。西方的颁奖通常是娱乐界的最爱,电影、电视、流行歌曲各种奖项争奇斗艳,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不能借鉴。国内有类似的项目,但多数是专业领域内完成,如最有影响的《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也才不过一年的历史。而《感动中国》与此不同,它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和道德层面,晚会所要涵盖的主题和情绪之多、之广、之复杂,是别的颁奖所无法替代的。表现一种情绪不是难事,难的是十个人十种情绪,而且你还要完成平顺的转换。当然,还有条件的限制。《感动中国》不是奥斯卡,不是艾美奖,它没有那么多钱,没有那么大阵仗,但是所要表现的内容偏偏比这些奖项要多十倍。
樊馨蔓的思路就总是在这些人之间跳来跳去。她总是拿起电话,向一个人解释音乐的节奏,然后再拿起电话,听另外一个人讲灯光的色彩和塑造。电话不断地响,她就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之间跳。
节目形态也最终确定下来——“四段式”庆典结构:人物故事短片播放,现场采访,宣读推荐词和颁奖词,为获奖者颁奖。
播放人物短片,因为这是电视节目,必须发挥电视之长。把一个人的一生或者几十年浓缩在5—7分钟的电视片里。而拍摄短片表现人物,也恰恰是这个团队的长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