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形成校本课程
3年前,工农新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陈悦在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时接触到了诗文吟诵。从培训班归来,陈老师在四年级班级中将这种古老的中国式读文法带进了课堂,将“唐调吟诵”配合古诗词教学。当孩子们第一次观看唐调传人陈以鸿的录像时,竟情不自禁轻声吟诵起来。于是,陈老师将唐调吟诵引入课堂,教了《江南春》《春望》《登岳阳楼》等几十首古诗,发现孩子们学得很快记得很快,学习积极性也变强了。
目前,陈老师的首批学习唐调吟诵的学生已经毕业了,他们中的一些孩子进入中学仍然将唐调吟诵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坚持,也成为一项特长常常展示。工农新村小学校长陆鸣安说:“学生喜欢,又能增强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学校尝到了吟诵的‘甜头’,所以这一方法在校园里推广开来。”由杨教院开办的小学教师“吟诵教学区域推广班”迎来首批30名学员,工农新村小学的15名语文教师全部参加。
保存资料迫在眉睫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本色语文工作室主持人、语文特级教师杨先国介绍,3年来已有260余位教师接受了唐调吟诵的培训,杨浦区目前有近10所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开展吟诵教学。“不过,唐调的传承得慢慢来”,杨先国和工作室另一名老师刘德隆认为,目前国内正兴起的“吟诵热”有些走样,“吟诗本身是需要安静的,是一种修养,但现在一些比赛,穿戏服、配音乐,完全变成了表演。”
对于唐调吟诵的传承,工作室正从抢救音像资料和培训教师两块内容入手。杨先国表示,初学者对吟诵只能通过模仿入手,而真正懂得吟诵的老先生们大多年事已高,保存珍贵的音像资料是需要抓紧。
刘德隆认为,只要掌握诗文的节奏和韵律,唐调吟诵不仅能够读古诗,还能读古文;吟诵是诗词创作的初始阶段,不仅能够通过“吟”体会古诗意境,还能“吟”出自己的情感,创作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