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好少儿习作的几块园地
朱丽春
  写作,常被人们喻之为“笔耕”,让笔者想起小时候陪祖母到田里种蚕豆,祖母用铁钎在地里凿一个洞,孩子马上在这个洞中放上两颗蚕豆种。来年春天,蚕豆萁长得横成排竖成行,绿叶中开出粉中带黑斑的特有个性的花,不久就有香糯的蚕豆吃了。写作,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种”在“地”上,等待成行成篇,开花结果。

  主业:两块大园地

  小学生的习作,至少有两块园地。一块是教材中规定要写的命题作文,被叫做“大作文”,有专用习作簿,有约定的写作课,让老师用来指导和评点。一个学期产出至少六篇大作文。老师们会对这些大作文悉心指导,精批细改。有的老师,甚至在学生将草稿誊上作文本前几批几改。还有的老师对学生面批面改。老师的要求和评价,内容、形式、思想、情感,用词、用语、用句、用段,无一不在评价之列。老师到位的点评是对下期作文的引导,力求在有限的篇数内高产优质。

  另一块是周记,一般是在周末,老师会发下周记本,请同学们将一周中发生过的事,回忆一次,整理一下,挑出最值得写的内容,留下一篇有点像随笔似的文章。有时统一命题,有时自由命题。一个学期下来,执行得认真的教学班,有十多篇的练习量。老师的批改,相比大作文,稍显轻松,以亲切交谈、热情鼓励为主。

  这两块“地”,一块像庄稼地,它要保证主食的供应,像反映温饱的水平一样,反映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块像蔬菜地,它要保证餐桌的多样化,像反映营养的均衡状态一样,反映出学生宽广的生活内容。

  老师们普遍反映:相比之下,学生写在周记本上的内容,比较吸引老师的眼和心,显得多彩、活泼而真诚。通过对周记本的批阅,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建立起师生情谊。而写在作文本上的大作文,比较隆重、正规,往往有一个打草稿和修改定稿的过程,老师和家长在中间有一定的参与度,会影响习作的本来面目。要将两者作比较,老师们会脱口而出:周记比大作文好看。

  出现上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人,尤其是孩子们,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更容易正常发挥。周记,是在一周中,比较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完成的作业,老师对周记作业的好感也会对学生产生美好情感的引导,使他们带着好情绪更有质量地完成作业。而几周一次的大作文,总会让人有一种盛装出行的感觉,拘束作秀反而阻碍了学生才情的自然显露,弄巧成拙也在合理的“失准”范围之内。

  副业:多样小园地

  一次语文教师的小型聚会,说起担忧作文训练是否够“多练”的量时,有老师说,八仙过海各有神通。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还会开辟出一些小园地,在尽可能少占用学生时间、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增加写作的量,同时也增加师生间了解的渠道,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推动了作文的进步。

  语文老师,往往是班主任,肩负着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养。有些老师将这两者融合得严丝合缝,一举几得,轻巧自如。

  轮流记班级日志,是利用集体力量,提升个人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工作量不大,每位学生一个多月才轮到一次,但写完后,要读给全班同学听,要争取大家的认可和欢迎。这从个人来说,是一种亮相,一次展示;从集体来说,是一个平台,一次交流。学生会很重视。在执行过程中,对学生个人的观察力、思维力、书面和口头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力度很大,对学生个人行为好习惯的养成,对校内生活原始习作材料的积累,对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作用都很大。

  有老师把这件事做得很细,做得很到位。效果就很好:郑重地准备一本班级日志,隆重地举办一个开笔仪式。譬如,请毕业班的写作高手来授予,来指点,给本班学生一个金色的开篇。安排好学生的写作顺序是很关键的一步。让哪些学生先写,起到定音般的示范作用,让哪些学生嵌在队伍中,前有学习榜样,后可成就他人。关键是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持之以恒地读、评、议、表扬、感谢,功到自然成。让班级日志像一根杠杆一样,撬起了整个班级的行为规范和写作的水准。

  翻开他们的班级日志,你会看到,不同的字迹,异样的表述,多彩的故事。却凝聚着诚心诚意的童心、对班级集体的热爱、对成长和进步的追求。记得有一篇写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既有对全班啦啦队的全景描写,又有对一个班级小明星短跑第二名,为班级争光的特写。还有一个反思:以前拔河输了,女生都会哭,总说不公平啦,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啦。这次输了,非但不哭,还不闹意见,挺硬气的。据说作者是一个语文成绩不咋样的体育爱好者,读后,获全班同学掌声。

  有位老师是个文学爱好者,平时推崇读文学作品,这种爱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用的是另一种轮流写作的方法推动学生写作,那更像是兴趣小组。由几位同学分别牵头,每人带几位趣味相投的同学,一个组一个题目,接龙写小说,有写科幻小说的,有写文艺小说的,有写武侠小说的,一般都与他们平时的阅读趣味紧密相关。一旦开始写起,兴趣会越来越浓,自主意识会越来越强,小组之间互读互评作品,没有正规的“研讨会”,但是讨论和比赛的劲头很足。老师往往成为欣赏者和调停人。譬如有一位小姑娘,不愿意参加任何一个小组,因为她不喜欢他们要写的内容和体裁,她宁愿自己写诗歌、写散文,编成小报。这位小作者,曾为5,12汶川大地震出过一期特刊,上面有她的两首小诗:《书包》、《妈妈远去》

  谁的孤单的书包遗在废墟上 

  初生的婴儿在帐篷里沉睡

  如此真实地坐着

  孤单的爸爸在残垣边流泪

  仿佛依然如

  今早

  巍峨的群山在落日中低垂

  静静地等着主人背上肩膀

  不舍的灵魂啊

  向着天堂远飞  

  这位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写作,看起来与学校的作文要求差别很大,但是,他多届学生教下来发现,凡是这样操练过的学生,写作水平没有不大幅度地提高的。

  上面两个例子说明,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使命,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是一个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因为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感知生活的通道是多而复杂的,他们零零碎碎地各有所长地懂得很多,如果沿用统一的、耳提面命式的方法,对他们是一种折磨,效果也不会好。而我们搭好一个个平台,鼓励学生来表现他们的天分、智慧,展示他们无意或有意获得的知识、能力,他们内在的小引擎发动起来了,会冲破自身的羁绊而斩获多多。

  作文能力是习得式获取的,对实践的机会,有天生的渴望,愿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垦和美化各块园地。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市场之窗
   第A23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A24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6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留学专版
   第B20版:人才/招生 招聘 留学 移民
有板有眼 有腔有调 古诗词就该这么读
“种”好少儿习作的几块园地
宝山区开展发明秀活动
2013年春季大型留学展 本周六抵沪
上海市第二十七届出国考试留学展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校园内外B16“种”好少儿习作的几块园地 2013-02-27 2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