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提升、争鸣……近来,上海多家媒体的文艺评论版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说:“创作和评论如鸟之两翼,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历史进程,也离不开文艺评论。”
1 上海三报文艺评论版面大增
在传统媒体面临日益强烈的经营压力背景下,依助专项基金的支持,上海主流媒体“逆势而上”、纷纷对文艺评论版面大幅扩容,形成了一道引人瞩目的文艺风景线。
■ 解放日报《朝花》副刊,去年7月13日创建了“文艺评论”专版,每两周出一期专刊。老牌副刊阵地开辟“新的园地”,对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件的关注更显敏锐、大胆、犀利。
■ 文汇报的文艺评论专版《文艺百家》在评论界素有影响,九个月来加快了见报频率,增出版面量达50%,并在文化新闻版推出“快评”、“文化视点”等专栏。
■ 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上海市民阶层影响著称的新民晚报,则设立了文艺评论专版,除此以外,还将众多文艺评论文章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文字整合成“文艺时评”栏目在文娱新闻版上强势推出。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主流媒体文艺评论稿件发表数量同比增加百分之六十。得益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的扶持和激励,自2012年7月,上海的主流媒体在全国率先大幅提高文艺评论的稿酬,从每千字一二百元左右提高到了三百至六百元。这对评论家的智力劳动给予了尊重。
2 对文艺现象发出“中国好声音”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设立以来,不少文艺界人士感受到了文艺评论的可喜变化——
■ 以往的“红包评论”“友情炒作”显著减少,对文化事件、文化现象、文化名人的客观评论、甚至质疑批评逐渐增多。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说:“如今出现在媒体报章上的各种文艺评论,不是一味地说好,相对更加实事求是了”。
■ 加大了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评论和推介。电视剧《焦裕禄》、话剧《红旗渠》、沪剧《挑山女人》等优秀作品,不论是“上海制造”还是“外地制造”,在上海都一视同仁得到媒体的关注,受到文艺评论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 王蒙、陆天明等一批文化名家针对当下文艺现象发出的“中国好声音”,在上海媒体版面上得到“浓墨重彩”的展示。
3 “走转改”提升文艺评论质量
文艺界人士说,现象之变源于风气之变。上海设立文艺评论专项基金以来,文艺评论界已出现了“走转改”新风。正如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家郦国义所述:像新闻采访需要“走转改”一样,文艺评论也必须“走转改”——
■ “走”近艺术家和创作实践;
■ “转”变观念、扩大视野;
■ “改”变文风,深入受众评价文艺作品,提升文艺评论的影响力。
电影评论家、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教授石川发现,文艺评论专项基金设立以来,活跃在文化领域一线的“评论主力军”——沪上的文艺记者们变化显著:反应更敏锐、思考更深入、观点更独创,有时能发掘出一些让专家也“抓耳挠腮”的疑难现象,抛出一些让专业人士“猝不及防”的犀利观点。石川认为,“这样的文艺评论可以带领人们去深入思考,才是有价值的。”
4 重振文艺评论重镇雄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振兴上海的文艺评论重镇地位无疑还需要更多探索与努力。
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指出,上海的文艺评论队伍建设要兼顾“广、杂”和“专、精”。他认为,“权威的文艺批评未必都来自文艺权威,有时候微博上草根百姓的评论反而‘一指点穴、直达人心’”。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建议,在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支持下,上海的文艺评论可以率先探索跟国际接轨,借鉴《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做法,音乐、戏剧、美术评论都可以用“专栏制”的机制来撰写推出,同时促进评论人才的成长。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是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的理事长,他说,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的设立正成为加强和改进上海文艺评论的契机,上海一定要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评论队伍,重振上海评论的雄风,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