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新样式”究竟应是什么模样?电子书包是学习改革,还只是新鲜的电子玩物并导致书写能力退化和视力下降?
“云课堂”在悄然普及
在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全校656名学生,60多名教师,人手一台iPad平板电脑。这是上海第一所全员试点电子书包项目的学校,采购经费由上海市教委和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承担。在一堂一年级的“我给水果变颜色”课上,教师把三四名学生分为一组,借助平板电脑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一会儿点击电脑屏幕,为实验内容排列顺序,一会儿又利用平板电脑,给切开的水果拍摄图片。教师操作的画面也实时传送到黑板前的显示屏上,作为教学指导。
在申城,利用电子书包上课的场景已不再是新鲜事。2010年11月,虹口区就成为“电子书包”项目全国首个试点区,有18所学校参加了试验,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试点班级,覆盖学生4000多人。在上周开幕的上海市教博会教育信息化展上,虹口区电子书包的“点阵码教材”吸引了诸多目光。只需要一支点读笔、一台机顶盒,“点阵码教材”就能和电脑电视机结合,让传统课本变成可听的“电子书”。据介绍,这套教材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收录了每本教材中的内容及其背景知识、重点分析、拓展资料等信息,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有相应的数据对应,学生用点读笔在上面一划,电子书包就可以发声,讲解文本之外的内容。
学生家长感受大不同
记者调查发现,学生们对电子书包的使用非常欢迎,但不少学生家长对此心存疑虑,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是不是会加重孩子对电脑的依赖,不会手写,不会查字典?是否会导致用眼过度影响视力,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设备,会不会造成颈椎负担?孙先生说,他从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远离电脑”,“但现在上课也用平板电脑了,有时候回家作业也需要用,我们就很难干预”更有家长表示,这是拿孩子来做“教育实验”,需要谨慎。
事实上,多数学校在推广中也比较谨慎,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试点摆在了四年级的舞蹈特色班。该校的尹杰书记说,在推行电子书包前他们就召开了家长会,并在学生中做了调查。“之所以选取舞蹈班,也是考虑到了这个班级的特点,让孩子能够在外出演出或在家翻看书本更便捷。”
普陀区洛川学校负责电子书包的杨钰晨说,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是否过度使用搜索引擎而不会查字典。“这也得分成两面来看。如果学生只是到网上去直接找答案,比如全盘拷贝语文古文解释,那这个过程就跳过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对学习不利。但如果学生只是因为对某个问题产生疑惑,而上网搜寻资料,并有自己的归纳和整理。那这其实是也是一种学习,和过去传统的查字典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材资源还跟不上
不久的将来,电子书包是否会全面替代纸质教材?不少学校表示,要全面推广仍然困难重重。“最缺乏的就是资源。硬件基本上都到位了,但可供老师上课的教学资源和电子教材极少,都得靠老师到网上去大海捞针。”尹杰说,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在推广过程中就遇到这样的难题,“和其他学校把电子书包运用到拓展课项目不同,我们学校是运用在基础型课程上。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和数据的搜集,然后再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合上传到电子书包的平台上。如果电子书包要常态化的话,确实存在着资源难题。
杨钰晨说,教育教学的软件和教材的电子化都是问题。“现在我们上课使用的是九年制义务教材,由华师大编写,但因为教材的版权问题,我们并不能拿到电子版本。上网搜寻的、适用的电子教材也以国外的为主,中文的很少。因此,电子书包目前而言还只能完成一些拓展型项目,及做一些作业练习。”
尹杰说,电子书包确实是一个信息化教学的趋势,但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很高。“和目前普遍使用的多媒体、电子白板相比,电子书包更具有交互功能,让课堂师生交流变得更多。”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