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玉石收藏方兴未艾,令工艺美术大师佳作纷呈,各领风骚,这对中国工艺美术界而言应该是大好事。但是当我们满怀期待观赏大师作品时,会发现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现代语汇及哲学思考的作品并不多,而囿于传统范式,或被市场趣味左右的作品,常心安理得地安卧于聚光灯下。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还能够从万绿丛中发现一点红。
王俊懿就是耀眼夺目的一点红。9月19日至22日,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2013中国海派玉雕艺术大展”中,还会有一个“王俊懿翡翠艺术大展”,王俊懿将携带数十件新作与观众见面,我们可以亲临现场感受他的作品给予整个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启示和激奋。
王俊懿是当代无可争议的翡翠雕刻艺术家,他头顶桂冠甚多: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亚洲珠宝工艺美术大师、世界杰出华商珠宝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成功之道,一靠天赋,二靠视域,三靠“走出去战略”。
王俊懿是一位70后,他的家乡在风光秀丽的桂林。早年毕业于珠宝美术专业学校,20岁进入玉雕行业,没过几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善于从最新的国际资讯中捕捉信息,跟中国玉雕界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唯有将中国传统语汇与国际现代艺术语汇相结合,勇于创新与突破,方能走出一条既能体现自己秉赋和学养,又能展现中国玉雕技艺之精深博大的创新之路。
他在云南瑞丽研发翡翠三彩巧色设计与俏色雕,而且专选三彩翡翠进行巧妙构思,深度加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获得中国玉雕艺术最高奖“天工奖”的《仙螺王》。一块混沌的三彩翡翠在层层深化后慢慢地蜕变成一只轮廓分明、肌理清晰的俏色大法螺,精细的刀工巧妙避开了材质的瑕疵,螺头上方的牙黄色表皮成了天然侵蚀而成的细璺。我们还看到了参加今年3月“艺代新生”法国现代首饰与中国当代翡翠艺术联展的《化蝶》(见左图),从一块巧色原石慢慢变成了一只如从小提琴协奏曲中优美旋律中腾空而起的《梁祝》美蝶。细看之下,蝴蝶的翅膀是筋脉分明、似乎一碰就碎的缕缕透雕!
2004年,王俊懿在创作中引入了当代艺术领域的装置、综合媒材等表现手段,开创了玉石雕刻艺术概念——金玉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将钛金构件与翡翠雕件相结合,使异质性材料如血肉相连,水乳交融,彼此呼应,大大拓展了现代玉雕的表现空间和文化内涵。《化蝶》《白度母》《无量寿佛》等作品一经展示,即赢得中外工艺界同仁和收藏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去年正值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国博为王俊懿举办了《幻化——王俊懿跨界翡翠艺术展》。王俊懿的旷世巨制《幻化·冰蝴蝶》及十余件新作引起轰动,主体作品《幻化·冰蝴蝶》以价值上亿的冰种翡翠塑造成正在融化的冰川世界,由此来呼吁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在表现形式上也体现了当代装置艺术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对此评价:“在客观形态有大千万象中‘神遇’的心灵对应物。”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的张乐特地为这个展览创作并现场演奏了小提琴交响史诗《幻化》,翡翠与音乐珠联璧合,跨界呈现,冰清玉洁,誉满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