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镇老街,几乎堪称上海“穷街”的一个标志。时间的沧桑,给这里留下的是市井嘈杂的周边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以及居住条件的低下。最新消息说,作为全市最大的旧区改造基地之一——虹镇老街7号地块、1号地块二次征询签约率双双突破85%,这意味着,虹镇老街旧改工作提前两个月完成了二次征询签约目标。
“别了,虹镇老街!”媒体发出了这样充满感情的声音,而这,又何尝不是3084户老街居民的心声?尽管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记忆,但生活在棚户区,其中的冷暖滋味也只有他们最清楚。因此,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颇为强烈,第一次征询支持率均接近100%。
但是,回到实际工作,旧区改造一直是“老大难”问题。3000户人家,就可能有3000种诉求。每一户人家,还不知在房产归属权、房产使用权等问题上,有什么样的连他们自己也扯不清的问题。让这个知名棚户区在上海地图上消失,还真不容易。更关键的,如果工作推不下去,这里的居民就一直不能改变生活状况。
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虹口区政府和相关街道是动了脑筋的。一个电子监察平台,居民可以实时查阅征收补偿方案;如果碰到问题,有免费的律师咨询和维权……正是细致而周到的公开服务,让居民不再担心被欺骗和剥夺;正是尊重了居民的知情权,才让大家感知到了公正、公平的待遇。即便3000多户人家有3000种甚至翻倍的诉求,但在公开和透明的情况下,“个性化诉求”很快就消化为旧改补偿标准的唯一性和公正性。这样的工作方式和效果,契合居民的心理期待,所以,二次征询签约两周内就突破了生效线。
用公开和透明的方法工作,并赢得群众对工作的支持,这一经验是可以复制的,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运用这一方法的关键,就是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在公开的内容上,尽量做到信息对等,同时还要有配套的服务措施。
不仅虹镇老街,与此同时推进的外滩91、92、93号地块,也是这一工作方法的试验田,同样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旧改新政,以阳光、公开、透明换工作效率,同时换来了居民的认同。市建交委透露,上海今年将完成70万平方米二级旧里以下棚户区的改造,受益居民将达3万户。要做好这项民心工程,既需要政府工作公开、公正、透明,也需要居民的支持和监督。
从虹镇老街旧改工作顺利推进可以看出,再难做的工作,只要方法得当,都会事半功倍。由此,政府部门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许多日常政务工作的公开,是否还可以更重视?用公开和透明这样的利器,是否同样能给我们的其他工作助力?
哪里有阳光、透明和公开,哪里就有公正和公平。其实,用阳光和公开能突破的工作,何止旧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