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拐角这个菜摊子有好几年了,设摊的是个来自安徽的老头。其实称老头只是看他面相苍老罢了,真实年龄至多也就50岁吧。
这应该是个劳心费神的活计,天还没亮,就已经听见窗外卸车拖筐的声音;你下班到家他仍旧还守着齐溜溜十几个菜筐。大冬天,老头裹件旧棉衣蜷缩在墙根处,鼻子底下淌着涕水;盛暑季节日子更难过,闷热加上蝇虫,看他打着赤膊点着蚊香候在摊位上;当暴雨来临时,他手忙脚乱张挂塑料布,目光透过雨帘期盼地望着路过的行人……
那年除夕傍晚,弄堂家家户户的菜勺叮当肉香沁人,方才见到老头将一个个筐子装车收摊。浓浓暮色中,瞅着他拉着一人多高的板车慢慢离去的背影,你会理解生活艰辛的味道。
老头做人厚道,按说在小区里设摊属于无证摊贩,但他主动揽下打扫设摊这条道路的活儿,管事的也就眼开眼闭了。对进进出出来买菜的居民,不管人家认不认,他一概称之为“邻居”,质优价廉赢得口碑。买菜送你葱是否从他这里开始不得知,但当人家送葱时,他已经开始送大蒜头和尖辣椒了。有人头回上这里买菜,不明老头底细,有时会说上一句“称称好”之类的话,老头歪着头不吭声,边上早有人替他说话了:“他从来不短斤缺两的!”老头咧开没几颗门牙的嘴巴笑了。就连周边一些小饭店,也都纷纷将进菜的业务交给了他。
路在自己脚下,付出艰辛必定会有收获。一眨眼七八年过去了,听到小区居民中有老爷叔在感叹:“阿拉与他差不多年纪,只晓得棋牌室孵孵,看他凭这个摊头养活了一家祖孙老小,还买了进菜送菜的小货车!”
风餐露宿毕竟辛苦,加上也有了一定的积蓄,今年起,老头在农贸市场里头租下个摊位,而将这个摊头移交给他三十出头的侄子。
两代人的想法毕竟不一样,同样是卖菜人,叔侄间的差距竟会如此之大。侄子天天要到下午四点来钟才来设摊,一来就把手机音乐开到最高档,摇头晃脑欣赏着。天一黑就收摊走人,到了下雨天干脆就不来了。
说不像倒也有像的地方,就是依旧不短斤缺两,对买菜人也是以“邻居”相称,只是他出摊时间太少,光顾的人明显少了。棋牌室的老爷叔欢喜评头论足:“他连老头的脚趾头都不及啊,这副懒散样子不讲养家糊口,恐怕连维持自己生活都难!”看在他叔叔面上,自有好事者到老头如今的摊位前说事,还要斟酌一番言语,怕老头听罢会蹶倒。哪里料到他听罢“嘿嘿”一笑说:“我侄儿勤快着呢!他白天在工厂打工辛苦,下班后还上我这里拿点菜去摆摊,挣点房租钱……”
这回,轮到来说事的老爷叔蹶倒了。
勤劳致富的路在自己的脚下,只是叔侄两人走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