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不来观众没走
2005年,汇丰冠军赛登陆中国,来到上海。彼时,对于大多数的上海人而言,高尔夫这项陌生的运动是直接与皮肤巧克力色的老虎伍兹划上了等号——不懂球场礼仪,高球知识零基础。那几年,人们来佘山,更多的是为看一眼“活的”老虎,而非真正看比赛。
有老虎参赛的那几届比赛,场面始终是火爆的:无论伍兹到哪一个洞,身后都是一片由上千名虎迷组成的浩浩荡荡的人墙。他们拍照、尖叫,老虎过处,一片狼藉……
8年来,老虎受过伤、闹过丑闹、离婚了,名次也如过山车般起起伏伏。而中国的高尔夫迷也终于习惯了将老虎的出现或不出现作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就职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朱先生是位高球爱好者,他的偶像是伍兹。但伍兹的缺席也不会影响他观赛心情。早早订了门票,在他看来,老虎不来,对他而言反而少了追星的影响,可以心无旁骛看比赛。
本土球员机会来了
上周,在美兰湖举办的高尔夫宝马大师赛,中国拿到的参赛名额是14人,一周后的汇丰冠军赛,中国军团的人数是6个。要不是在中国比,这两个数字或许都是零。除了本土观众能在家门口一饱眼福,在沪举办如此高等级的高尔夫比赛,也让中国球员有了机会,触摸到这项运动最顶端的模样。
家门口的大赛让中国球员不再怯场,甚至能为2016奥运会作好充分准备。在昨天的赛前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高球“一哥”梁文冲直言不讳:“国际大赛是中国球员难得的机会,我们都格外珍惜这张外卡。”
而中国高尔夫球的现状也让国际媒体好奇,英国BBC甚至专门派了一个摄制组,驻扎在上海两周,一方面要采访吴阿顺等中国中生代球员,另一方面,还要为关天朗、张华创等青年才俊制作专题。发明高尔夫球的英国人要弄明白:哪些中国人在打高尔夫,高尔夫在中国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情定上海别无选择
若需要一幅图画来勾勒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小小的一枚高尔夫球本身就已足够——其球面上的每个凹点都代表着高尔夫球运动扎根发展的轨迹。其中,有一个凹点在近些年来愈发受人关注,那就是中国上海。
上周,总奖金达700万美元的宝马大师赛率先在美兰湖开打,赛事属于欧巡系列,被称为“欧巡中的大满贯赛”。
本周,总奖金850万美元的世锦赛—汇丰冠军赛在佘山高尔夫俱乐部进行。回归后的汇丰冠军赛成为除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英国公开赛外,在美国以外举办的地位最高的高尔夫赛事。
为何独独钟爱上海?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的话或许就是答案:“承办这样一场盛事无疑证明并进一步提升了上海这一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在著名高尔夫球手经纪人彭焱焱看来,确定一项重要比赛的举办地,绝对是在衡量诸多因素后作出的审慎决定。“他们其实没什么选择,只有中国,只有上海。”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