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1 辛格“告别演出”打造新基石
问:“1954年以来两国总理首次年内互访”有何重要性?中印两国为何都对此“高度重视”?
答:印度是中国西南周边的重要邻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营西南周边这一块,印度始终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在印度对外政策中,对华关系也一直是“重中之重”。双方如此重视对方的第一个理由就是两国紧邻,又是亚洲的地缘大国,争取友好相处与合作最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目标未必总能实现。
两国政府首脑年内实现互访,是自1954年以来首次,显示两国关系正在跃上新高,因为这个说法在中印关系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后对印度和缅甸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在此之前,两国围绕印度与中国西藏地区继续保持贸易通商往来问题进行了深入友好的谈判,并达成重要协议,开创了两国如何处理分歧的范例。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载入协议。这些原则在随后发表的两国联合声明中被总结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也是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些原则从中印谈判中引出并不偶然,是两个相邻而处,又有分歧矛盾,且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正确处理相互关系的磨合成果,并达到了标杆性的水平。这开创了中印关系友好的先河。同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北京。两国领导人再次肯定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前景,将中印关系推向高潮。
上述回顾说明,当代中印关系开局总体上是顺利的,并没有因分歧而阻塞。后来的发展证明,要继续保持这种势头仍需很大的努力。如今,两国总理再次年内互访是在将近60年后才实现的事实,亦显示两个亚洲大国的“和平共处”道路并不平坦,其中的坎坷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因素,也不乏现实地缘政治的利益考量,这都需要两国明智的政治判断。这两点辛格总理在来访前都向媒体提及。
但正如辛格在中央党校演讲中所说,尽管中印必定有分歧矛盾,合作仍是唯一可行的选项。基于这个认识,两国已在2005年决定将双边关系提升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虽然这是一个愿景,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双方更大努力。双方陆续出台的具体政策,以及为解决现有问题而进行的各种互动,都表明两国关系已进入新阶段,需要重新塑造政治共识。在这个意义上,辛格此访虽是其个人的“告别演出”,但却可能是中印关系新的基石。中国高层对此访的重视,且在几乎同时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都传达了这个重要信息。
2 边防合作符合双方最大利益
问:辛格此行最大的看点即签署边防合作协议。中印边境将处于怎样一种和平态势?美国媒体称,这一协议的经济意义或大于政治意义,对此您怎么看?
答:中印边界争端是中印关系一大难题,居于核心地位。长期来,两国决策层为解决这个难题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其中1993、1996和2005年分别签署的协定为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促进边境地区军事相互信任措施建设,以及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协定都不是最终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两国边界线尚未划定。
辛格总理此访双方达成的边防合作协议是最新进展,主要针对近些年边境地区出现的问题,包括因双方对实际控制线认知差异而产生的矛盾、边防部队在双方各自认定的地域巡逻相遇而可能产生的问题、因这些地域存在着交叉重叠之处而出现矛盾冲突后如何解决的机制、边防部队高级军官之间的热线联系等。
协定出台的都是针对性很强的措施,以尽量减少边防部队巡逻相遇的概率,以及不尾随跟踪对方、不开火等,只要认真实施规定,一定可以大大减少边境地区发生对峙的可能。这当然也是双方的目标,即在最终解决边界争端之前,坚决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因为这符合双方最大利益。它的里程碑意义在于,今后双方在边境得以维护持久的安宁,而不发生重大的对峙和冲突。但缺陷在于没有就减少边境军事部署形成共识,这可能构成隐患。
近年来,边境地区的军力部署有较大变化,总的趋势是增而不是减,而且部署的武器系统越来越先进,为军事目的修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大力提升,这并不符合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目标。早在1996年签订的提高边境地区军事相互信任措施协定中对此就有相当具体的条款。然而近年来印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所后退,对降低军事部署不感兴趣。
边防合作协定也引起国际上的关注。西方媒体一如既往强调中印间的矛盾分歧,并不十分看好中印合作关系的发展。边防合作协定究竟能否稳定中印安全关系?这个问题是国际媒体真正关注的核心,因此将该协定视为以经济意义为主的观点事实上是降低对中印安全关系前景的预期。
但这种看法并不为中印分析人员所认同。在印度媒体上,对该协定的政治评估显然重要得多。并且客观地看,边防协定与经济关系并无太明显的逻辑关联。反之,认为经济关系好了,安全和政治关系自然也会好,这种看法同样经不起实践检验。
3 建设“中国工业园”促进经贸
问:建设“中国工业园”、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印度修建高铁也是辛格此行被高调预期的项目。这些项目对中印两国来说有何意义?前景如何?
答:“中国工业园”是促进中印经贸联系的有力措施之一。在中印各个层面的关系中,经贸关系是最具正面意义的领域,也是发展非常迅速的方面,不断上升的贸易额反映了这点。然而,经贸快速发展也产生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印度贸易赤字不断上升,用辛格总理的话来说,就是“不可持续”。中方对解决此问题持积极态度,强调中国不以贸易盈余为目的,愿和印度合作寻求解决方案。李克强总理5月访印就此与印方进行认真的讨论。在印度设立“中国工业园区”,或可成为中国投资特区,通过在印度直接生产和销售,可以成为减少赤字的一种有效方式。目前虽然尚未完全确定在何处设立园区,但大的方向是如此,有望成为中印经济关系的促进器。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设想是中国“向西开放”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国的西南边疆与南亚、东南亚山水相连,中印缅孟地区合作希望通过四国边疆地区的互联互通,打开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更广阔通道。该设想多年前就已提出,在第二轨道(民间)亦进行过很多讨论,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轨道(官方)推进有限,其中印度态度不明朗是主要原因之一。辛格此访,携带印方新的共识而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于以往的表态和行动:一是印度愿意参与和推动该设想进一步发展,二是印度外交部已就此成立工作组,进行专门研究。印度的态度转变与中印关系的向好显然有一定关系。而且据笔者了解,印度地方政府对类似地区合作计划是持欢迎态度的。特别是印度边疆地区相对于经济繁荣的南部地区是比较落后的,很少外国直接投资,各方面建设都比较滞后,因此中央政府对这类地区合作计划开绿灯,相信会受到印度国内的欢迎。
高铁是中国的强项。印度是铁路运输大国,但设施相对落后,对高铁自然有较大兴趣。但根据各方情况来看,目前印度政府尚没有具体的高铁建设计划,与中方商讨的主要是在现行系统内提速等升级改造。辛格总理认为印度今后有1万亿美元的建设计划,是否包括高铁还不清楚,但中国与印度在这方面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4 党派攻讦不会影响中印关系
问:2014年的印度大选即将拉开序幕。辛格此访的成果对国大党的选情会有何影响?据悉,印度国内反对党认为辛格对华态度太软弱和友好。为什么会有这种舆论?是否会影响印度对华外交的走向?
答:印度大选通常围绕国内问题展开,外交不是重点。至于执政党在外交上取得的成果能否给选情加分,取决于这种成果在选民中得到多大认同。辛格在离开政坛前访问俄中,旨在巩固印度对外政策的基础。以印度对外政策而言,其对俄中及美国等大国的政策服务于国家根本利益,党派色彩在党争激烈时会有所表现,但党派攻讦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相关政策。换言之,印度的主要对外政策是没有党派色彩的。
辛格领导的国大党联合政府执政将近10年,在一些重大的国内问题上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如反贪腐、通胀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等。反对党正抓住一切机会妖魔化国大党的政绩,乃至于国大党副主席、拉吉夫·甘地的儿子拉胡尔·甘地最近声称已做好和父亲一样下场的准备,即遭人暗杀。他是国大党下次选举推出的政治明星,这种渲染悲情的做法反映了选举政治的残酷。
由此观之,反对党攻击辛格访华及其成果不必当真。再说,反对党下一任总理候选人、现任古杰拉特邦首席部长的穆迪已经多次访华,力主引进中国投资,展开对华友好行动。顺便提一句,拟议中的“中国工业园区”,古杰拉特邦正是可能的选址之一,相信穆迪本人也非常欢迎。
尽管如此,印度对华舆情却存在着不容乐观的一面。印度舆论常有对华不友好的表现,并自诩为新闻自由的体现。另一方面,印度民众对中国了解有限,主要渠道还是西方媒体,这使得民众对中国也不免常出现偏见。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加强交流。
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国之交,在于民”。印度作为我们的主要邻国之一,又是和我们有类似国情的发展中大国,当然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对象之一。必须坚持习主席提出的方针,坚持走出去,做邻邦的工作,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富邻安邻政策,则中国周边外交在印度结出更卓越成果,必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