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意源自生活
今年的参赛项目绝大多数创意来自生活,学生们的作品关注环保、交通、老年人健康等方方面面,都是能够为现有生活水平带来改善的“点子”。来自曹杨二中的3个学生设计了适用于多种站台和列车的安全对接方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 嘉旻设计了一款气动抛射器,能够提高救援效率……
可穿戴设备越来越流行,七宝中学的倪汉松想到将每天都要穿的鞋子利用起来能够在交通支付、卫星定位、认证同行等方面发挥高效的作用。“我的创意设计是将近场通讯技术放在鞋子中,穿着它过地铁闸口就能自动扣费开闸,也能解决逃票问题。就像高速公路的ETC收费口一样,在客流量大时还能提高通行速度。”
松江区泗泾小学的周圣竣平时酷爱下棋,只玩一种又不“过瘾”,但是想玩好几种不仅花费高又难收纳。经过对各种棋类的研究,小周最后选择了象棋、国际象棋、飞行棋、斗兽棋、军棋5种棋盘、棋子和布阵方式具有兼容性的游戏棋设计成了五用复合棋。这一创意设计构思巧妙可行性高,甚至“PK”过同组高中生获得了特等奖提名。
少些限制莫贪功利
为了降低科技制作的门槛,增强趣味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活动,主办方特地“不要求实物”,甚至允许“外援”帮忙参与展示创意。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向世清连续4年担任评委,他说:“我们发现越是低学段学生越好奇,他们的创意往往越有意思,但是受到实验条件所限他们的想法常常昙花一现。其实创意不应该受高级仪器、设备等条件限制,只要有科学路径的设计同样可以脱颖而出。”
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入门,家长和老师的参与如何把握“引导”和“包办”的度?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李大潜教授在交流会中提到,不少科技比赛的学生作品“高精尖”,家长和老师的包办起码占50%,学生个人创意只有10%,狭隘的功利心驱使下家长和学校不惜成本“包装”学生的现象,不在少数。“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和家长也有义务帮孩子把平庸的创意‘升级’到更有意义的探索议题。现在已不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代了,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再创新。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夯实科学知识基础,鼓励学生奇思妙想,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而社会也要为孩子们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不要让他们觉得发挥创意或者探究科学是课堂学习以外的‘不务正业’。”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