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实践成果求职
市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校园活动和学生工作、优秀企业的实习经历,本科几年胡翔俊和白青帅并没有“死读书”,无论是专业领域的科创还是社会实践都积极参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沟通能力逐渐积累提升。
“在两年的时间内,我一共参与完成了智能叠衣柜、四轮引擎模型车、轻型垃圾清理车3件工程创新作品。我们会去工厂车床铣床上加工设计的零件,从创意、设计、采购、制造都自己来。”白青帅觉得这些实践经历让自己成长不少,也成为获得行业领先的单位实习机会的筹码。“除了专业能力,做事积极主动、为人谦逊虚心等都是我们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积累的,我想这些也是目前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素养。”胡翔俊说。
教师到企业接“地气”
讲师余慧杰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上理工,目前正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14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见习,比在学校压力大得多,“在公司里,实验数据通不过可不行,我就曾经为了一个实验2天没有睡觉。”更大的改变来自观念,从高校到企业也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以前画一个图纸更看重理论是否正确,但工艺合理性并不清楚,也不考虑实际成本。”见习中余慧杰积累了不少工程实践案例,想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和学生分享。
“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我们却发现,绝大多数老师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并不具备专业从业背景,怎么能培养出企业喜欢的学生?”机械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朱坚民教授介绍,学院从几年前就开始鼓励教师去工厂充电,将青年教师送到上海机床厂、上海工具厂、上海汽车齿轮厂等企业脱产进修3个月至1年,希望打造工程师、讲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上理工,机械学院的本科生到了大四,必须在半年企业实习、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或者工程师证书考试之间“三选一”才能获得毕业前的最后5个学分。上理工就业中心主任牛翔宇表示,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状况开展调研,发现机械工程学院的就业情况年年领先,每年学院400名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8%,而且除了考研的学生,就业学生基本都在与制造有关的行业内就职,用人单位反馈的满意度评价也很高。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