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的一声,头尾高翘、黑色平底的威尼斯“贡多拉”瞬间离开了码头。在船只云集的极狭小空间,我们的船艄公手中的木桨简直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棒,只见他轻轻一点,“水上奔驰”灵巧地向左一拐,与迎面而来的“黑色法拉利”“唰”的一下擦肩而过。据我的目测,两船相距的最近距离仅10厘米左右。
“贡多拉”为什么叫此名,现已无从考证,可能源自希腊语,或拉丁语,意为轻快小舟的意思。从表面看,“贡多拉”和世界各地的小游船并无多大差别,木制,单桨,躺在水面呈弧形。最大的不同是船头带有6齿的金属饰物,象征威尼斯的6个行政区,船尾则由铜饰包裹。奇特的首尾呼应,进而连结成为前尖中平后高翘的特质船体。作为全世界惟一一座没有汽车、没有红绿灯、没有斑马线的“水上都市”, 从诞生之日起,船是出门仅有的交通工具,而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贡多拉”最盛时期竟多达数万艘,出巡水面时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驾驭“贡多拉”的艄公个个都是好角色,没有超人胆量和过人船技,要想在177条水道独当一面、自由畅行,绝无可能。那天为我们掌舵的威尼斯帅哥,高个子,浓眉大眼,小平头,约莫20多岁。经日晒雨淋,全身古铜色,上穿黑白相间的海魂衫,下着一条簇新的黑长裤,显得十分精神。由他来掌舵,予人第一感觉是自信。
当长度足有11米的“贡多拉”拐入比上海小弄堂还要窄得多的水中小巷时,两边斑驳房子之间的距离,只勉强容得下约1.5米宽的船体。船上的6位船客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而此时的水道似乎越弯曲,越狭窄,越能显示出艄公的“英雄本色”。只见他单手紧握船桨,“威尼斯摇桨法”大显神威,先重一记,轻一记;又轻一记,重一记,身随桨摇,人随船舞,眼看要擦碰到左侧古老房子的青苔地基,只见他稍跨半步,木桨用力在水中一点,小船便灵活一拐向右驶去,留在船尾的只是一串串冒泡的涟漪。前方耸立着一座拱形石桥,“小平头”猫下腰,半蹲着匀速摇动桨橹,反作用力所产生的哗哗水流推动着“贡多拉”快速过桥,引得桥上众多游客拍手鼓掌。原来这些游客坐完“贡多拉”还不过瘾,特地赶到此桥,欣赏艄公的出众船技,长枪短炮留下美艄公在水道这一特殊舞台上表演的特殊芭蕾。
晚餐后喝咖啡仍意犹未尽,尽情遐想着夜游威尼斯的浪漫与乐趣:夜晚的水面倒影着月色,经过一天的喧嚣,此时的河面重归平静,“贡多拉”在如丝般的碧波上汩汩前行。两岸爬满青苔的古老墙根发出特殊的潮湿气味,夜归的房屋主人点亮了古老的烛型灯,惬意地享受着丰盛的意式晚餐。而此时的船艄公在忽明忽暗的灯光映衬下,全凭自我感觉在表演着划船绝技,剪影般的芭蕾虽无掌声却更为精彩……
威尼斯的芭蕾虽多情浪漫,却始终掺杂着些许隐隐的凄美。地下水的过多抽取,造成潟湖陆地不断下沉,再加上周期性的潮水回灌,因水而美丽的威尼斯正在被洪水慢慢侵蚀。她还会为我们的世界美丽多久?谁也无法权威、准确地回答。眼下我们所能做的,或许也仅仅是尽情欣赏“贡多拉”之美,艄公芭蕾般绝活,再依依不舍地与之悄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