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在学艺时,编过一幕不成气候的场景:把故事设定在了10年后的一场同学聚会,设想的人物原先都是离群索居的孤独人,滋生着伤感和岁月流逝的喟叹,然而老同学之间风雅的谈心,犹如春风化雨,青春作伴好还乡,小品有光明结局。
构思一谈,长我七岁的老师觉得不但没戏还有悖常理,退回重来。我心底不服,艺术创作不比竞技场上奔跑,管得着怎么勾画,今后的日子谁又知道?老师笑我想法天真,两个时辰的同学聚会里,讨论点车子房子孩子的俗气事,女同学说说口红包包用啥牌子,虚荣的氛围里,有人会玩得其乐无穷。我说,不要唬人,日后有分晓。
白云苍狗,一晃十多年。有热心的老同学建立了微信群,呼朋引伴,还自告奋勇地制作出一本花名册。黑白的Excel表格里,标示着班上每个人的基本情况,职业、婚否、住处,这些上学时众所周知的情况显得暧昧又精贵。A4纸的小方格不曾有丝毫美感,外壳整齐划一,文字版式呆滞乏味,可就是那些填入的文字(或者留白),虽然只是短短一瞥,盖不住无限的联想。
“最近如何?”每一个诸如此类的笨拙问题抛出后,自怨自艾或者自吹自擂都是不合时宜的,多年的经历岂是“好”“坏”可以概括?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自负或自卑,神出鬼没地爬上每张笑脸。彼此的脾性,早年已然知晓,每个人却又竭力地扮成了自己的形象大使,刷出点无关宏旨的存在感。
可恨的那些俗气事,草蛇灰线一般,有心无意地被提及,有人总会在最短时间里回应——这是个决堤的开始——谈话失去了耐心,当俗气话题降临,无法再去辨认老旧桌椅,无暇去拾遗青春的美好,到场的每个人都变得警惕起来,有人如鲠在喉,有人欲说还休,如果没有预备好量化的谈资,坐在角落里吸橙汁都会吸得不自然起来。
情面难却,偶尔也参加大规模的同学聚会,沐浴更衣洗车后回甘转瞬即逝的青春无伤大雅。但回家之后总会想起老师当年的棒喝,残酷却更在理:这不太可能成为认真交流感情的地方,如果想不起当年的自己,麻醉下当下的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