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拉尔斯·汉森,195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和社会科学资深讲座教授。1978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学术上最主要的成果在于发现了经济和金融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广义矩方法(GMM)。因在资产定价实证分析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另外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分享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采访印象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2014春季EMBA班的学员们,开学第一课就由汉森来主讲。座无虚席的演讲厅里,走道两旁都站满了“粉丝”。很难想象,如今一副典型学者长相的汉森,少年时期曾是个“不尊重权威”的“差生”。
作为旁人眼中的权威,汉森显得格外谦逊、朴素。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开头就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绍众多学术前辈走过的路。但一幅幅“插播”的背景图片、常常不自觉加快的语速等等,还是多少“暴露”了他头脑里的“天马行空”。就像他建议年轻学者做的那样:面对种种不确定性,跳出常规思维,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围绕“金融改革创新与风险防范”的主题,汉森重点阐述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我是一个专门‘建模’(建立模型)的人,最主要的研究就是不确定性”。在汉森看来,不确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在我们个人的成长和整体经济的成长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策的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根据市场表现,随机灵活地制定政策,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汉森认为,面对复杂问题,尽量推出简单透明的政策,往往可减少不确定性。
谈理论:不确定性源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
令汉森享有盛名的广义矩方法(GMM),对大众而言着实是一门艰深的学问。为此,汉森给出了一个相对通俗的解释。“我将其理解为一种统计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研究者在面对一个动态的经济模型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测试这个模型中某些关键的组成部分就可以了”,汉森说,“我的研究就是让人们可以发现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而不需要去设计或者研究出一个完整的、关于宏观经济的模型,这对经济学模型的发展和统计测试来说,具有很好的价值。”
汉森说,创建任何一个模型时,都需要把不确定性因素归属进去。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模型之外的不确定性:在模型以外,经济学会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这是计量学的一部分,比如很多动态经济学的模型,模型建立者的工作就是去分析模型之外未知的参数,去研究这些参数的测试过程中,哪些模型是最佳的,同时有预测型的模型,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效的模型。
与此同时,模型内部也会产生不确定性。“经济学家都是人,决策也是人做的,无论是企业家、消费者还是投资者,他们都是模型之内的行动主体,他们本身也是不确定性的来源。”
进一步深入探究不确定性,汉森将其分为3个组成部分:
一是模型本身的风险,即这个模型适用于未来事件的概率如何?通常来说,这个概率是可知的;
二是模型本身的模糊性,面对多个可能基于未知参数的模型时,到底给予每个模型多大程度的信赖?必须要就这些模型做出相应的权重。
第三个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就是模型本身的设定是错误的。汉森说,“我们知道这个模型并不完美,如何来使用呢?必须要进行分析,清楚地知道模型局限在哪里,哪些局限和现实条件会对结果产生最大的影响。”
即便是经济学“牛人”,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所有的事情。正是从这一认识自身局限性的角度出发,汉森指出,政策制定者应该尽量让政策变得更加简单、更具透明性,从而减少整个政策所影响的领域,或是减少一些模糊政策的执行,“有时候复杂的问题以简单之道来解决反而更好,我们要更多地去思考决策受到哪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或是个人因素的影响,以便推出更多更好的政策。”
谈中国:应该分清楚短期波动和长期冲击
尽管主持人在论坛开讲前就提醒大家,中国经济并非汉森重点研究的领域。但这位和中国有着特殊缘分的诺奖得主,还是绕不开这一话题。
汉森的太太蒋人瑞,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蒋硕杰的女儿。“岳父大人”蒋硕杰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华人。虽然不像此前外界误传的那样“会说中文”,但汉森对中国的好感显而易见。
面对同台交流的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等专家学者,以及台下刚刚入学的EMBA学员,汉森在开场白中这样说道:“中国有很多的专业人员其实也是非常好的经济学家,我也有很多的中国学生。我很乐观,未来会有中国学生获得诺奖。”
被问及“当下中国经济在哪些领域存在不确定性的系统性风险?有哪些解决措施?”时,汉森则略带幽默地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我问你,而不是你问我。”在他看来,问题的关键更在于诸多领域的不确定性到底有多少。
在随后几天,参加另一场国际研讨会并作题为《不确定性、估值与政策关系》的学术报告时,汉森更加明确地表示了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信心。“在对市场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贸然说楼市将崩盘是不负责任的”,汉森认为,针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国政府应该分清楚哪些是短期波动,哪些是长期冲击,“制定政策的关注点应该是长期冲击,不要因为短期的波动而偏离长期增长政策的轨道。”
谈“敌人”:共同点是弥补不同模型间的差距
作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3位得主之一,汉森到哪里,似乎总是免不了与另外两位得主——同为美国经济学家的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相提并论。
在与交大EMBA学员现场互动环节中,第一个抛向汉森的问题就是:“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的观点其实跟你不一样,一个是‘市场有效性’、一个是‘市场无效性’,而你的观点是不确定性的统计模型,请问你对另外两位教授的看法如何?”
汉森并不回避点评,还开玩笑地表示:“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人们从来不问他们对我的观点怎么看的。”汉森说,他和法玛、席勒曾多次一起参加专家小组讨论,“他们两个都是我学术上的‘敌人’,但是作为诺奖的共同得主,我们的工作之间是有共同点的,都是用循证学的方法来弥补不同模型之间的差距。法玛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他挑战了经验数据方法的一些弱点,在金融市场中我也受到了他们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现在也有协作,希望能够建立更好的市场经济模型。”
当有人问道:“能否给年轻学者一些建议,应该如何推进自己的事业?”时,汉森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不希望告诉年轻人,你该去研究什么。首先,你要问自己,你对哪个领域感兴趣,有热情?这非常重要。其次,你要有创造性,要跳出常规的思维框架。尤其当我们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你一定要有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不能假设所有模型都是成立的。”
个人观点
● 谈到“金融监管”,汉森表示,这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但他相信,金融监管的目的应该是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此,他建议:中国政府应该让金融政策更加公开、透明,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金融市场竞争。
● 对于当前中国出现的庞大的“影子银行”的问题,汉森提出:政府要做的是加强监管,而不是去戳破泡沫。“对于泡沫这个概念,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地来看。到底什么是泡沫?泡沫当中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汉森说,很多经济模型都没有给泡沫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泡沫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贬义,从正规建模的角度来说是,这个名词是不严格的,“所有这些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理解的工作,都需要我们来完成。”
● 汉森还特别提到,其实很多人对“有效市场”的概念本身理解有偏差。“如果一定要争论‘有效市场’是一个正确还是错误的概念,我认为,它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当然它错得非常有意思。”
汉森说,关于“金融泡沫”,大家也有不同的观点,“我们看到很多资产价格慢慢提高,有些是崩盘了,我需要一个模型来提出洞见。现在也有一些关于泡沫的非常有意思的模型,但并没有给到我们非常有用的方法,让我们定性地来计算这些泡沫。我面临的挑战就是,知道未来哪个模型是最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