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赏北京人艺的七台演出
~~~——赏北京人艺的七台演出
~~~——赏北京人艺的七台演出
~~~——赏北京人艺的七台演出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望与革新并行
——赏北京人艺的七台演出
戴平
■ 《燃烧的梵高》剧照
  □ 戴平

  连续看了北京人艺来沪七台“看家戏”的演出,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守望经典和革新探索并行不悖。他们的经典演出风格得到了完美传承,但这座传统的剧院同样充满了革新探索的活力。北京人艺始终坚持话剧是“话”的艺术,坚持话剧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艺术、坚持话剧要有中国气派。他们坚守而不保守,革新又不媚俗。

  经典不衰

  欣赏北京人艺的来沪演出,自然不能不谈谈他们的“保留剧目”《雷雨》。“80岁”的《雷雨》生命力依旧旺盛。在这版《雷雨》中,杨立新扮演的周朴园、张万昆饰演的鲁贵、龚丽君饰演的繁漪、夏立言饰演的侍萍等,守望经典,表演严肃认真。有人认为,这版《雷雨》演员的表演没有“与时俱进”,我却认为这也是继承和演绎经典戏剧作品的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而经典戏剧作品并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应当“活”在舞台上。对于经典话剧作品的演绎,应当允许多元化。可以坚持按原来的样式演出,也可作些适当的修改,甚至允许解构、拼贴。这版《雷雨》,继承了北京人艺前辈艺术家的表演特色,连舞台布景也完全按原样,也许这样的演绎,距离今天的青年观众会远一点,但这种执着和努力是难能可贵的。

  “现实”出彩

  北京人艺从2011年起实行制作人制度,这次来沪演出的五台小剧场作品是从中精选出来的,每一台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体现出饱满的人文情怀。《老爸开门》和《解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两出戏都只有两位演员。前者是一出社会问题剧。父亲是鳏夫,女儿是剩女,全剧通过女儿对父亲的每次“回家看看”,阐述当代人对生命、死亡、婚姻、爱情等诸多方面的不同看法,揭示了与社会发展并生且遗留的“精神”疾病;这出戏写的虽然是家长里短,可情节并不枯燥,尤其是精彩的对话,调侃之中又略带心酸。饰演父亲的邹健表演极见功力,饰演女儿的于明加作为北京人艺第三代“蔡文姬”,饰演现代“剩女”一样独领风骚。两个演员、一间堂屋、搭积木式的简单布景,近两小时的演出,自始至终吸引着观众。老人的孤独、希望再婚又担心再婚,得了重病后由恐惧颓伤到坦然平静;女儿找到爱人并怀有身孕后的喜悦,遭遇婚变后的痛苦,爱爸爸又常发生误会的复杂情感,都表现得丝丝入扣,非常细腻、准确、真诚而感人。《解药》是一出构思奇巧的戏,写两个成功的男人:一个房地产商和一个心理医生为了寻找心灵解药而相遇,展开了一场人情、人性的纠葛、搏斗和反转,直至最终的领悟和包容。李龙吟和杨佳音的表演松弛,通过大量的内心的表露,将一台男人调侃男人的轻喜剧演绎得活色生香,让观众和演员都觉得过瘾。特别是戏的结尾,演员跳出戏外,一番即兴发挥,更令观众拍手称好。

  缤纷题材

  《明枪暗箭》堪称缩小版的《战争与和平》。它主打悬疑和推理,不靠笑点取悦观众,整个演出台下鸦雀无声。演员在台上唇枪舌剑,通过抽丝剥茧的推理使剧情逐层深入。主演王宁说:“全剧五个角色之间传递的气场,就像五个人在传球,不能有一个人让球掉在地上。”

  《坏女孩的恶作剧》改编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美作家略萨的同名小说。“坏女孩”莉莉为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不断编造谎言,离开深爱她的“好男孩”。从秘鲁到巴黎再到伦敦,虽然她拥有了更多的财富,但却越来越堕落,越来越孤独……饰演“坏女孩”莉莉的蓝盈莹在剧中要从十几岁演到中年,年龄跨度很大,但她却不辱使命,坏得很“出色”。

  《燃烧的梵高》和《晚餐》取材于历史题材。善演小人物的王劲松此次首演主角,他以极富魅力的表演,展现了画家梵高充满激情的艺术人生。王劲松没有一味表现梵高的神经质与疯狂,而是张弛有度,把梵高的激情、伤感、单纯和可爱之处,自然地流露出来。梵高在舞台上燃烧,艺术之花在鲜血中绽放。梵高自杀时,伴随一生枪响,演员身后的多媒体迸发出刺眼的光芒,极大地渲染了悲剧氛围。当家花旦白荟一人饰两角,分身有术,诠释妓女茜恩和梵高幻想出的天使,把握得恰到好处。

  古希腊戏剧专家罗锦鳞导演的《晚餐》,在布局上类似古希腊剧场的上海话剧中心三楼小剧场演出,整出戏表现出“高贵的单纯”的美学风格。以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阿伽门农三联剧为前情,以四个鬼魂和四个活人之间共进晚餐为主线,生者追述往事,恩恩怨怨;死者赤诚相见,往事成烟。通过一场阴阳两隔的家族晚宴表达了如下主旨:只有彻底消灭仇恨、贪婪和杀戮,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才能走向真正的宁静祥和。这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具有永恒的意义。

  北京人艺的这次来沪演出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气象。它包含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种虔诚的艺术精神、一种崇尚艺术的纯粹气度。这又是北京人艺建院62年来一以贯之的文化立场:始终有对世道人心变迁的忠实记录、对人性入木三分的挖掘、充满了艺术上的坚守与创新精神,值得上海演艺界认真学习。北京人艺不愧为中国话剧的高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艺评论
   第A16版:文娱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南京青奥会特别报道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生态上海·夏之舞
   第A25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医界/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十佳班主任/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08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守望与革新并行
“风暴”面前该如何
前辈这样看他们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A15守望与革新并行 2014-08-27 2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