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化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当代艺术展请小朋友当导览比录音导览更亲切
~~~当代艺术展请小朋友当导览比录音导览更亲切
~~~当代艺术展请小朋友当导览比录音导览更亲切
~~~当代艺术展请小朋友当导览比录音导览更亲切
~~~当代艺术展请小朋友当导览比录音导览更亲切
~~~当代艺术展请小朋友当导览比录音导览更亲切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电厂”飞来“小蜜蜂”
当代艺术展请小朋友当导览比录音导览更亲切
乐梦融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小蜜蜂讲解员”
  春节假期,前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以下简称“发电厂”)的艺术爱好者发现,有若干小朋友胸前挂着一枚“小蜜蜂”标签,在场馆内为到访的参观者做免费导览。“发电厂”馆方介绍,这批名为“小蜜蜂讲解员”的小志愿者来自沪上中学,接受培训后,在场内义务服务,也成为艺术馆里的一道特殊风景。

  “小蜜蜂”

  发挥想象导览

  上周日,记者在“发电厂”双年展现场偶遇了四只“小蜜蜂”,苏家成、夏商周、骆佳依和陆柔君,都是华育中学预备班在读学生。他们身高刚刚超过标签牌。“我是‘小蜜蜂’导览团,给您提供免费导览,请问需要么?”稚气未脱的苏家成和夏商周有一股认真劲,让参观者很难说不。在一楼大厅内,女生骆佳依让记者抬头看二楼的作品《窗户》。“它是艺术家刘窗的作品,叫做《被分割的风景》,有点像防盗窗,也有外国的风格。”像这样的解说,在每个下午,他们每个人要为10来名参观者做讲解。

  苏家成说,每个同学都有喜欢的作品,他喜欢摄影《额头》,他的搭档夏商周喜欢三楼的《噪音催眠》,另两名女生分别中意《世界海洋》和《1999》。他们说,介绍最多的作品,都是“小蜜蜂”自己看得懂又喜欢的艺术作品。挂在墙上的50个电话装置,陆柔君几乎听过了每一个电话,肯定超过了九成的参观者。她说,公用电话亭就代表了过去的记忆。虽然作为00后,她出生后就几乎没有见过公用电话,但这不妨碍她爱这件作品。

  介绍起作品“小蜜蜂”们都有板有眼,不过,还是有成人参观者把“小蜜蜂”们当做普通“义工”,常见问题是“出口和厕所在哪里”。而听过“小蜜蜂”讲解的凌女士表示,比起生硬的录音导览器,活灵活现的“小蜜蜂”导览员更有亲切感,而且甚至非常专业。“双年展近百件作品不能够在一天内看完,‘小蜜蜂’们会指出参观线路,很高兴给你带带路。”

  目前,“发电厂”为“小蜜蜂”们配备了一份导览解说,“小蜜蜂”们可以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再发挥想象力进行导览,并非完全遵照解说词。“发电厂”公共教育部志愿者培训主管李薇臻介绍说:“培训中发现,小朋友有自己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不会有太多的约束,有的也讲得比较浅显,不太专业,但供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很多,这比较有趣。”

  “小蜜蜂”

  主力是中学生

  2013年10月“发电厂”成立一周年馆庆时,别出心裁地请来小朋友做导览员,观众充满了新鲜感。应小志愿者、学校与家长的共同要求,从去年5月《迷途》展开始,“小蜜蜂”导览团队正式成立。这个流动性很大的小志愿者团队,每一批20人左右组成,全程伴随大型艺术展项目。至今,“小蜜蜂”们已经参与了“迷途”“九级浪”“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等当代艺术展的导览任务,目前,志愿者来自3所学校,参与人数达到50多人,年龄从12-18岁不等。

  小蜜蜂志愿者的选拔对象从预备班到高三,年龄太小会有交流困难,对艺术的理解力可能也不到位,高三以上的志愿者划入成人团队。加入小蜜蜂需要经过统一面试,选出表达能力不错,有一定沟通意愿的学生。“学生有繁忙的课业负担,因此我们服务时间仅限周日和寒暑假,而不是周末两天。如有学生请假,尊重学生意愿,导览出勤不与课业时间冲突。”

  虽然没有做过招募启事,馆方主要是部分中学合作。但口口相传之后,有不少家长主动联系了馆方,要求让孩子加入成为“小蜜蜂”的一员。其中,有高中生家长透露出,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对方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去艺术博物馆做导览员,被家长们认为是一个不错的课外履历。

  “小蜜蜂”

  难释成人作品

  去年年底开幕的上海双年展,开展至今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学术性太高而被参观者称为一场“给博物馆馆长看的展览”。专业人士都未必能说清楚的当代艺术作品,如何让小朋友们来消化、去反哺?

  记者看到,馆方给“小蜜蜂”导览员配备的导览词较通俗,去掉了许多学术性的解释。馆方告诉记者,在导览初期,导览词会给小朋友们一个导览方向,而实际上最终导览路线将根据“小蜜蜂”以及观众的反馈而变化。导览词内容不那么重要。“我期待,‘小蜜蜂’导览员,能够给到观众一些线索及启发,让他们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去理解作品,小蜜蜂与观众之间是双向的分享,而不是授课式的单项交流。”李薇臻说。

  馆方表示,在“小蜜蜂”导览的路线设计上有要求,他们自己会选择有感觉的作品,也会避免特别成人的、特别枯燥的作品。“小蜜蜂”导览员都表示,“上岗”一次之后,基本上都能够脱稿了,但看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自己也不明白的作品就跳过不讲。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5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上海新城区
   第A24版:生态上海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12版:广告
“发电厂”飞来“小蜜蜂”
“我的心还在那个频率上”
上海保利大剧院推出“春之季”
金星怒批“坑二代”
公益”春之季“ 惠民全年龄
上海首创社区儿童 文学活动专业委员会
新民晚报文化新闻A18“发电厂”飞来“小蜜蜂” 2015-03-11 2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