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一堆回忆工作经历的书稿,实在不是件快乐的事儿。然而,当我渐渐进入到字里行间,便全神贯注,欲罢不能了。作者是区里大家熟悉的一位中层干部,先后在多个岗位上任职,勤恳敬业有口皆碑,光鲜和值得回忆的东西不会少。然而,这本十多万字的“回忆录”,记叙的却是他当年从部门一把手岗位调到社区担任副职时的工作经历。
作者为何对降职使用的日子情有独钟呢?我想,大约这样的人生体验不可多得,感受较为特殊吧。人生总有得意与失意的时候,这就像两把刻刀,在岁月的年轮上,各自留下深的印记。失意的人生洼地,往往能给人以更大的历练与收获,因此这样的经历弥足珍贵,更加难得。
有关干部能上能下的呼声,断续绵延,不绝于耳,但真要形成这样的官场气候,恐怕并不容易。能上难下自古铁板一块,国人对此习以为常。古代官员贬谪、左迁,文字记载中往往有其过失、犯罪、得罪人或遭人嫉恨、陷害等原因,孤陋寡闻如我,鲜知有为了工作需要而降职的。当今社会用人制度较之封建社会要透明、民主得多,但若无特殊情况,还是排位上下分明,职级森然有序的,两者关系模糊甚至颠倒的情况少之又少。我这位写书的朋友,却是至今未明原因而意外中“彩”的一个!
这“意外”二字,凸显了许多人包括笔者,大脑里的一种僵死的思维定势。换一种方式想想,天下饭碗千千万,凭什么做官就是金饭碗?失意、得意皆能淡然处之,自觉适应位置与境遇的变化,才是为官者应有的心态。眼前这书稿吸引和打动了我的,正是作者降职后随遇而安,甘居人下,保持了惯有的良好心态和工作热情,把人生“洼地”当作了勤奋耕耘的热土,像一颗种子,播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的点点滴滴。
在名位进退前宠辱不惊,身在“洼地”泰然处之,始终保持应有的良好素质,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我们见多了职级、排位方面的斤斤计较,以及由此带来的抱怨、争斗和颓废,有的人能够为此而长期耿耿于怀,郁郁寡欢,以致影响了工作,甚而心结成疴过早断送了性命。而在局外人眼里呢,因文化和世俗使然,也总以为仕途顺畅便是品行好、水平高,而降职、虚职就是有问题、没能耐,这些观念挤压着“能上能下”的空间,固化着“能上不能下”的现状。
其实,仕途漫漫,山高水长,沟壑坦途相接,风雨雪霜轮回,将“人往高处走”想象为一条直线,一路坦途,一帆风顺,应属一厢情愿,而命运起伏迂回,倒是相对合理的。再拿工作需要与岗位设置来说,这是一对动态、磨合中的矛盾,咬合难以圆满,十指不可齐平,这就需要上岗者放软身段,具备可塑性;同仁间彼此尊重,增加相融性。
上善若水,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甘心往低处流而洁身自好,才是最美好的品格,最崇高的境界。古人教诲,至理箴言。人的品行之高下,在失意时、逆境中最能看得分明。努力适应岗位,而不是要求岗位来迁就自己,应是一名“公仆”的基本觉悟和应有胸怀。境遇顺,挑重担,再接再厉,不负众望;岗位安排不如意,有一些委屈与想法,亦应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这是本分。逆境中不迷失自我,才有机会证明自己。走过人生的洼地,才能看到前方的风景。